寻踪三苏文脉 筑牢文化自信——川师大马院研究生赴眉山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28 09:1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余晨瑗   阅读 1.9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28日讯(通讯员 余晨瑗)近日,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三苏文脉寻踪队"一行8名师生,赴四川省眉山市三苏祠博物馆及眉山史志馆,开展了以"传承弘扬三苏文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该团队由学科教学(思政)专业2023级研究生刘甘丽担任领队,成员均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团队成员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将理论研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探访三苏故居、体悟千年文脉的过程中,深刻理解了"两个结合"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意义。同学们表示,这是一次深刻的"行走的思政课",在实地调研和志愿服务中,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

▲图为实践队伍在三苏祠门口合影

深挖文化根脉,感悟思想伟力

在为期五天的实践中,团队系统参访了三苏祠核心展陈,在启贤堂、古银杏树下、碑林堂庑间驻足研习,重点考察了苏洵"焚稿苦读"的治学精神、程夫人"戒奢教廉"的家训智慧、苏轼"徐州抗洪"的民本实践以及"乌台诗案"后的豁达境界。同学们结合自身专业,着重从三苏文化中挖掘整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契合的素材,如《刑赏忠厚之至论》中的治理智慧、《留侯论》中的处世哲学,以及"守其初心、始终不变"的价值追求,为将来开展思政教学积累了丰富案例。

▲图为实践成员参观三苏祠

景区宣讲并进,推动活态传承

在古木参天、碑林堂庑间,研究生们充分发挥专业特长,以"守其初心、始终不变"的精神基因为主线,为现场游客生动讲解了苏洵"焚稿苦读"的治学精神、程夫人"戒奢教廉"的家训智慧以及苏轼"徐州抗洪"的民本实践。同学们还特别结合《刑赏忠厚之论》中的治理智慧和《留侯论》中的处世哲学,阐释了三苏文化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意义。值得一提的是,团队成员创新宣讲形式,在启贤堂前开展互动式讲解,通过手绘水利图解析苏轼的民生工程,结合"乌台诗案"后的豁达境界探讨人生哲理,使厚重的历史文化变得可亲、可感。

▲图为实践成员在三苏祠进行宣讲

践行使命担当,贡献青春智慧

领队刘甘丽同学在总结此次活动时表示:"作为未来的思政课教师,我们通过这次实践深刻体会到,必须走出书斋、深入文化现场,才能真正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三苏文化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为民思想和修身智慧,与我们思政教育的目标高度契合,是我们讲好中国故事、坚定文化自信的宝贵资源。"

▲图为实践成员总结交流

此次实践活动形成了丰富的成果,包括调研报告、学术论文、实践感悟文集以及系列文化宣讲课件。团队成员表示,将继续深入挖掘三苏文化的育人价值,在未来思政课教学中创新运用传统文化资源,切实担负起推动文化自信自强的青春使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余晨瑗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6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