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龄皓齿,“村”齿相依 ——遵义医科大学珠海校区学子赴滇南乡村调研酸食文化与老年牙周健康

发布时间:2025-08-28 01:4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杨雅兰   阅读 6.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2025年7月30日至8月5日,遵义医科大学珠海校区口腔医学系"银龄皓齿"先锋队联合云南省建水县西庄镇政府、共青团建水县委、红河州中医院及西庄镇卫生院,深入建水县西庄镇荒地村等地开展为期7天的"关爱银龄·健康守护"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实地调研+宣教科普+文化溯源"三位一体模式,探索民族地区健康扶贫新路径。

清晨的阳光刚爬上西庄镇卫生院的屋檐,"银龄皓齿"先锋队的队员们就已搬好桌椅,将口腔模型、宣传手册整齐摆放在铁桌上。7月31日上午8点,第一位荒地村村民就攥着衣角走进帐篷,她捂着右侧脸颊说:"后槽牙疼了大半年,以为是上火,一直没管。"队员们立即为她进行视诊,发现其右下第二磨牙已严重龋坏,牙龈红肿明显。

这样的场景在宣讲现场不断上演。队员们分工明确,有的负责登记信息,有的用探针轻轻检查口腔,有的则在一旁讲解护牙知识。针对当地老年人普遍存在的"牙疼不是病"观念,队员们特意带来了放大版牙齿模型,用手指指着模型耐心解释:"您看,这就像苹果烂了个小洞,不及时处理就会烂到芯里。"

图为队员用牙齿模型为老年人讲解改良巴氏刷牙法和口腔疾病成因。李小珊 供图

"我们发现近八成老人有牙周问题,其中重度牙周炎占三成以上。"先锋队队长、遵义医科大学珠海校区口腔医学系2023级学生李璟翔介绍,当地老人的口腔健康状况比预期更严峻,不少人因长期缺牙导致面部凹陷,影响正常进食。

8月1日,队员们来到荒地村挨家走访。在村民家,队员们看到桌上摆着刚腌好的酸萝卜,坛子旁还放着几个酸石榴。"一天三顿饭都离不开酸腌菜,石榴熟了更是顿顿吃。"72岁的当地居民张开嘴,露出几颗明显被腐蚀的门牙。队员们用pH试纸测试酸腌菜的酸度,试纸瞬间变成深红色。"这种强酸性食物会慢慢'吃掉'牙釉质,就像石头被酸雨侵蚀一样。"队员李小珊一边展示试纸,一边递上印有防护方法的宣传手册。

调研过程中,语言障碍成为最大挑战。西庄镇不乏少数民族老人,部分人听不懂普通话。队员们提前向当地队员学习简单方言,还制作了图文并茂的调查问卷。"您一天吃几次酸东西?"队员们一边比划"吃"的动作,一边指着问卷上的选项,耐心与老人沟通。

图为队员用方言与老人交流填写调查问卷。郑雅萍 供图

最终收集的237份有效问卷显示:超四成的老人每天食用酸食3次以上,六成以上居民从未接受过口腔检查,不足三成掌握正确刷牙方法。"数据背后是亟待改善的健康意识。"队长李璟翔分析,当地酸食文化与口腔健康问题存在明显关联,这为后续干预提供了方向。

为探寻问题根源,队员们走访了建水西门豆腐工坊和酸汤萝卜制作工坊。在有着百年历史的"张记豆腐坊",观看了用井水点豆腐的传统工艺:"我们这里的水含天然石膏,做出来的豆腐带着点酸香,祖祖辈辈都这么吃。"队员们注意到,工坊里的师傅们大多牙齿泛黄,不少人存在牙齿敏感问题。

图为先锋队队员实地走访考察当地酸萝卜制作工坊。李璟翔 供图

"酸食是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简单否定。"队员杨雅兰在调研总结会上提出,"要在保护文化的前提下寻找健康改良方案。"队员们据此设计出"酸食健康指南",建议将每日酸食摄入控制在2次以内,餐后用淡茶水漱口30秒,并推广使用含氟牙膏。

8月4日,先锋队与西庄镇政府、卫生院进行简单交流。基层医务工作者接过队员们递来的调研报告,翻看后说:"这些数据和建议太及时了,我们正计划开展老年人口腔健康工程,你们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科学依据。"红河州中医院口腔科医生也表示,将根据调研结果,进一步开展相关项目,有望在西庄镇卫生院设立定期坐诊点,开展龋齿充填、牙周治疗等基础项目。图为先锋队与当地政府、医疗机构召开座谈会。郭昊涵 供图

此次活动共为246位老年人提供口腔检查,发放宣传手册500余份,形成调研报告1份。"看到老人们拿着指南认真记录的样子,我觉得所有辛苦都值了。"队员尹博雅说。

未来,"银龄皓齿"先锋队将与西庄镇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每学期组织队员开展回访服务,同时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学术论文和政策建议,为民族地区口腔健康扶贫贡献力量。(通讯员 杨雅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雅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1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