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3日讯(通讯员 严穗瑶 龚莉菲)在如今的社会里,风湿病作为一组侵犯关节、骨骼、肌肉、血管及有关软组织或结缔组织为主的疾病,正以其高发性、隐蔽性和易致残性,逐渐成为威胁公众健康的 “隐形杀手”。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风湿病患者已超过 2 亿人,且呈现出年轻化趋势,不少青壮年因忽视早期症状而延误治疗,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功能丧失,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与家庭幸福。随着气候环境变化、生活方式改变等因素的影响,风湿病的发病率仍在逐年攀升,给个人健康、家庭经济和社会医疗体系带来沉重负担。
在此背景下,遵义医科大学珠海校区祛风护骨行动队来到珠海市金湾区草堂社区,开展系统性、针对性的风湿病健康宣传活动,以此提升公众对疾病认知、满足公众对普及科学防治知识的迫切需求,更是助力实现 “健康中国” 战略,减少因病致残、提高国民健康素养的重要举措。
图为活动期间志愿者解答群众有关问题,吴洪杨供图
讲台方寸间,知识放心间
活动伊始,草堂社区服务中心的会议室里已布置好活动场所,遵义医科大学珠海校区“祛风护骨”行动队的10名队员正将印有有关类风湿病的调查问卷分发给在场老人。护理专业大一学生严穗瑶站在老人身旁,为76岁的奶奶讲解问卷:“您看这个问题,您认为风湿病是什么呢?比如说是关节疼痛、肿胀,还是时常感觉腰酸背痛,或者说是痛风等等。”奶奶捏着自己变形的指关节,轻声说:“应该就是关节疼,跟这手一样。”志愿者们向不便阅读的老人们逐一解释问卷上的问题,再帮助他们填好问卷。
下午三点半,行动队开始进行风湿病专题讲座,向老人们讲解风湿病的误区。主讲人首先讲解类风湿病的发病机制:“关节里的滑膜就像关节的‘保护膜’,类风湿病会让这层膜发炎增厚,慢慢侵蚀骨头。”她指着投影幕上的X光片对比图,强调着早治疗的重要性,“早期治疗能保住关节功能,拖到晚期可能需要置换关节。”讲解期间,她使用风趣幽默的说法让台下的老人听起来更能接受,平常听不懂的专业词汇也变得通俗易懂起来。老人们对讲座的积极性开始高涨起来,对类风湿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
图为讲解人向群众讲解风湿病有关知识,范秀欢供图
亲身做体验,真切知风险
若只向老人们讲解知识当然不足以引起他们对风湿病的重视,所以行动队还特意制作了模拟类风湿病患者关节活动受限的体验道具。道具的一展示便吸引了所有老人的注意力,都在好奇会是什么感觉,都纷纷举手想要参与体验。一位爷爷戴上特制的僵硬纸板手套后,连抓笔都变得困难,他摘下手套时感慨:“原来这病这么影响生活,以前总觉得忍忍就过去了。”另一位奶奶戴上了护膝模拟膝关节风湿病,一蹲一立动作都极为缓慢。
图为志愿者为老人戴上模具体验风湿关节,范秀欢供图
活动保健操,知晓做预防
讲座后的互动环节,队员们教老人做关节保护操。志愿者站在讲台前带领着大家学习八段锦,一步一步教着老人们做动作:“动作要慢,感觉到轻微拉伸就可以。”老人们跟着做了一遍,笑着说:“做完确实舒服多了,以后要多练练。”
随后是答疑解惑,向老人们现场答疑环节。现场的气氛顿时火热朝天,老人们都纷纷向身旁志愿者们进行提问,患者们也向老人们一一地耐心解答。活动的最后再次发放问卷,进行老人们了解类风湿病的前后对比。期间有老人说:“以前腿疼就贴膏药,现在知道了要先判断是什么病,真是长知识了。”
图为志愿者带领全体人员做保健操,吴洪杨供图
短短几小时的科普宣传,在老人们的笑容与感谢中落下帷幕。当看到老人们认真记下用药禁忌的笔记、主动分享护膝保暖的小妙招时,志愿者们深深体会到:青春力量不仅在课堂,更在扎根社区的每一次行动里。 这场双向奔赴的温暖,让志愿者明白科普不是单向输出,而是用真诚架起代际沟通的桥梁——老人们眼中的信任,是对志愿者们专业的肯定;他们口中的“谢谢孩子”,是比任何奖状都珍贵的勋章。未来,志愿者们仍会带着这份收获继续前行,让医学知识走出课本、走进街巷,用青年担当守护每一份“夕阳红”的健康与安心。
图为结束后的大合照,范秀欢供图
愿岁月温柔,愿老人们膝下无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龚莉菲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