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12 日,临沂市大唐学府的教室里气氛热烈,山东大学文学院青峦净塑调研实践团在此开展了一场以 “探秘白色垃圾” 为主题的环保教育活动。实践团队员周静雯担任主讲人,用生动鲜活的形式为乡村孩子们传递可回收物再利用知识,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绿色种子,这一行动生动彰显了高校实践队扎根基层、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也为乡村环保教育注入了新活力。
图为团队成员宣讲白色垃圾课程
宣讲团的成员们深知单纯的理论讲解难以让孩子们真正理解环保的意义,在备课阶段便精心设计了多样化的教学环节。主讲人周静雯首先通过展示一系列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图片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从被塑料垃圾覆盖的海滩到被废弃渔网缠绕的海洋生物,每一张图片都让孩子们的眼神中流露出惊讶与担忧。紧接着,她抛出 “大家知道这些塑料垃圾会在环境中存在多久吗?”“它们会给小动物带来哪些伤害呢?” 等互动问题,瞬间点燃了课堂气氛。孩子们纷纷举起小手,有的说 “会被埋在土里”,有的说 “可能会被小鱼吃掉”,在热烈的互动问答中,白色污染的危害在孩子们心中逐渐清晰。
图为团队成员正在宣讲
为了让孩子们更深入地了解塑料回收的相关知识,周静雯结合生活中常见的场景进行讲解。她拿起身边的塑料瓶、塑料袋等物品,细致地介绍不同塑料的分类方法,以及各自的回收途径和处理方式。她一边演示一边讲解,把复杂的回收步骤转化为孩子们能轻松掌握的小知识。紧接着,她引导孩子们思考如何从身边小事做起减少塑料污染。有的孩子说 “可以用布袋代替塑料袋”,有的说 “少买瓶装水,自己带水杯”,在思维的碰撞中,“认知 — 反思 — 行动” 的环保逻辑在孩子们心中慢慢构建,环保意识也在潜移默化中植入心间。
图为团队成员向学生提问
课后,孩子们纷纷分享自己的感悟。“原来随手丢弃的一个塑料袋,可能需要几百年才能降解,还会伤害那么多小动物,以后我再也不乱扔了。” 坐在第三排的小女孩认真地说。另一个小男孩则表示:“收集塑料瓶不只是‘攒废品’,是在为地球‘减负’,我要和爸爸妈妈一起收集,为环保出份力。” 更有孩子提出 “要让全家人都学会垃圾分类”。课堂上播下的环保种子,正以孩子们为起点延伸至家庭与社会,形成一股绿色的传播力量。
环境无小事,点滴见担当。这场 “探秘白色垃圾” 主题环保教育活动的价值远不止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唤醒新一代对生态保护的自觉意识。当这些乡村孩子都能将环保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主动成为绿色生活的践行者时,绿色发展的根基便会愈发牢固。此次活动也是山东大学实践团助力乡村教育的一个生动缩影。将环保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不仅丰富了乡村孩子的知识储备,拓宽了他们的视野,更以点带面推动绿色理念在基层传播,为共建美丽家园贡献青春力量。相信在这样的努力下,环保的种子会在更多地方生根发芽,绽放出绿色的希望之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曼玉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