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山西万荣县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学徒”。长治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鼓韵薪火社”乡村振兴促进团的同学们,怀揣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守护乡村文脉的热情,在此开展了为期数周的“万荣花鼓”非遗传承暑期社会实践,用青春的笔触书写了一份精彩的“非遗新生”实践报告。
系统解码,构建非遗知识体系
实践团首站抵达万荣县文化馆,在馆长畅晓红的引领下进行系统学习。透过一件件历史实物、一幅幅图文展板,万荣花鼓的百年发展轨迹、艺术特征与文化地位变得清晰可知。馆长关于技艺精髓、价值内涵与现实挑战的专题讲座,进一步夯实了同学们的理论基础。他们边学边记,并利用数字化手段对资料进行系统整理,为这项国家级非遗的保存与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播撒火种,推动非遗社区普及
带着初步学习的成果,团队深入基层。在飞云社区,队员们身着统一服装,向居民发放自行编纂的《万荣花鼓宣传册》,并开展互动讲解,让花鼓故事“声”入人心。他们针对不同年龄层居民开展问卷调查,累计回收有效问卷1200余份,为分析非遗传播现状、制定精准传承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走进当地校园,队员们则化身科普教师,利用精心准备的课件和鼓具模型,为中小学生开启了一堂堂别开生面的花鼓文化启蒙课,在稚嫩的心灵中埋下文化自信的种子。
▲图为团队成员在飞云社区进行花鼓宣传
薪火相传,对话四级传承人
▲图为团队成员访谈万荣花鼓国家级传承人
7月10日至14日,团队开启了追寻“活态”遗产的旅程,逐一拜访了从国家到县级的四级花鼓传承人。从王启仁老师那里习得正统鼓点,在王梦朝老师的指点下感悟表演神韵,在与基层传承人的交流中探索创新路径。同学们秉持“厚德精业、济世报国”的校训精神,在一招一式中体会传承的艰辛与喜悦。后续与翼城县孟老师的交流,进一步深化了团队对“守正创新”的理解。整个活动产生了大量一手成果:8万字访谈录、5小时影像资料、1件文创产品,并与文化馆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温情陪伴,延伸实践服务内涵
除了核心的文化传承,团队还赴杨庄村开展了“推普+心护”双线服务。他们设立方言翻译站,通过情景模拟教老人使用普通话;创新采用“口述史+绘画”形式,陪伴老人绘制“心情天气图”,聆听他们的故事,并制作“亲情温度计”反馈卡,搭建起子女与父母情感沟通的桥梁,体现了医学人文关怀与乡村振兴实践的巧妙结合。
鼓韵薪火社的万荣之行,是一次成功的文化寻根与青春奉献之旅。他们解码历史、播撒火种、问道传承、服务乡邻,全方位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为。正如一位省级传承人所赞誉:“你们用青春智慧点亮非遗,让万荣花鼓有了新的时代光彩!”期待这份青春的力量,能让晋韵古鼓持续响彻未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白锐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