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文化自信建设要求,切实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武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 程鹏副教授指导“楚韵香途”实践团队,于7月4日至6日期间,先后走 武汉东湖磨山景区,汉口文化体育中心 非遗展厅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安力工作室,开展暑期“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
本次活动以汉派石雕艺术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系统探究传统石雕技艺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探索传统工艺在当代社会的传承新路径与发展新模式。
东湖磨山 :石雕遗存里的楚文化密码
东湖磨山景区 ,宛如一座露天的石雕艺术博物馆,承载着汉派石雕的历史基因。实践团重点考察了景区石雕艺术遗存的保存现状与艺术价值。团队成员采用影像记录、测绘分析等方法,对景区入口处的碑刻群、景观节点的石雕建筑构件展开深度“解码”。
楚天台台阶下的凤雕,静静伫立,却带有强烈的文化磁场。景区工作人员介绍说:“凤雕建于1991年,选用优质青石雕琢而成,采用传统錾刻技法,造型生动展现了楚文化特有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通过近距离观察,团队成员们发现作品表面肌理变化呈现方向性特征,凤羽向上,有凤火合一的美感。“这些凿痕的走向与深浅,直观反映了传统工匠的施力方式与工具使用技巧”,团队成员闫俊记录道。该凤雕不仅具有重要的艺术观赏价值,更为研究传统石雕工艺提供了珍贵的实物样本。每一道凿痕里,都藏着岁月沉淀的工艺传承故事,等待后人细细品读。
图为武汉图为东湖磨山楚文化风景区凤标雕塑。张俪倩 供图
非遗展厅:传统工艺的当代创新表达
汉口文化体育中心非遗展厅,是汉派石雕与多元艺术碰撞、与现代审美对话的前沿阵地。踏入展厅,石雕、铜雕映入眼帘,而用圆雕、浮雕、透雕等技法打造的木雕作品,更是拓宽了团队对传统工艺的认知边界实践团成员重点研究了武汉石雕的艺术特色与工艺技法。
其中根雕作品 《五福临门》 尤为引人注目。讲解员说道:“该作品严格遵循传统'三分人工,七分天成'的创作理念,巧妙利用木材自然形态,通过适度的人工雕琢,实现了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和谐统一。”这件作品,像是一座桥梁,连接起传统工艺与自然生态,传递出“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而团队成员们在展厅中聆听讲解、观察细节,不断思考:如何让像这样的优秀作品在现代社会找到创新表达的突破口,让更多人愿意驻足欣赏、了解传承。
图为武汉图为汉口文化体育中心 汉派石雕展厅名为 《五福临门》 雕塑。闫俊 供图
传承人工坊:困境与希望的交织阵地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安力的工作室,是汉派石雕传承的核心阵地,这里既有技艺传承的坚守,也有发展困境的真实呈现。
在市级非遗传承人安力工作室,团队沉浸式体验石雕制作。传承人演示选料、打坯、精雕等工序,成员们在旁认真记录,更在传承人指导下亲身体验,真切感受到“石材雕刻不仅是物质形态的改造过程,更是文化记忆的传承实践”。
交流中,传承困境也清晰浮现:复杂工艺与深厚功力要求,令年轻人望而却步;大众审美转变、快节奏生活,让人难以静下心来欣赏传统石雕的细腻与厚重,让传统石雕关注度与市场需求增长缓慢。
图为团队成员在石雕工作室门口合影。卫清扬 供图
青春力量:非遗传承的创新思索与行动
实践团队成员们在经历东湖磨山的文化解码、非遗展厅的艺术对话、传承人工坊的困境洞察后,关于汉派石雕传承发展的思索,开始落地为具体行动方向。
成员们围绕技艺融合展开讨论,提出可尝试将汉派石雕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融入金属、玻璃等现代材料,打造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时尚感的作品,吸引年轻群体目光;在现代科技手段运用上,探讨利用3 D 建模、虚拟展示等技术,为汉派石雕建立数字化档案,既能保护珍贵遗存,又能通过网络平台广泛传播,让更多人足不出户领略其魅力;对于产品形式创新,思考开发石雕文创产品,如小型石雕摆件、书签、钥匙扣等,让汉派石雕走进日常生活,成为可触摸、可拥有的文化符号。
实践团队深知,汉派石雕的传承发展,需要破局之法。这场实践,不仅是对汉派石雕发展脉络的梳理,更是青春力量助力非遗传承的生动注脚,期待以创新为笔,书写汉派石雕传承发展新篇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加瓦。(通讯员 王婷 张俪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欣雨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