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八月盛夏,湘西大地层峦叠翠,梯田蜿蜒缠绕于群山之间。在阳光映照下,水稻泛着青黄交织的光泽,宛如一幅生机盎然的田园画卷。这一天,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赴湘西非遗传承与外宣研究调研团穿过这片壮美的梯田景观,深入位于花垣县竹子寨的一家苗语学习基地,开展了文化调研活动。▲图为十八洞村苗语民谣调研团一早从民宿出发,沿途山路曲折,翠色扑面。几经问询,终于在一片传统苗族吊脚楼群中找到了掩于民间的苗语学习基地。敲门后,负责人张叔叔热情地迎出门外。他原是本地一家餐馆的经营者,因近年来外地乃至外国游客逐渐增多,萌生了通过餐馆推广苗语的想法,后来逐步发展成如今这个小有规模的学习基地。
▲图为苗语学习基地
在张叔叔的带领下,调研团成员参观了整个基地。墙上挂满了苗语发音图示、词汇表,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张叔叔现场演示了“睡觉”“玩耍”等地名和日常用语的标准发音,队员们一边跟读一边记录,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有些发音在汉语中完全没有对应,真的太有意思了!”一名成员兴奋地说。▲图为调研团成员和基地叔叔交谈
随后的交流环节中,张叔叔娓娓道来湘西苗语的渊源与现状。他提到,苗族是一个有语言而无文字的民族,散落在湘西大山中的许多地名,实则来自苗语音译,背后蕴藏着苗族人民开疆拓土、民族融合的历史痕迹。例如“德夯大峡谷”中的“夯”(hāng),在苗语中意为“山谷”,这类地名不仅是地理标志,更是苗族文化的活化石。▲图为饭店墙壁上的苗汉语对照
花垣苗作为当地方言,不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凝聚民族情感、传承信仰与历史的重要载体。在普通话日益普及的今天,如何保护并向外传播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经历一上午的沉浸式体验,调研团成员深感获益良多。团长黄同学表示:“这次调研让我们跳出书本,真正触摸到苗族语言的温度与深度,原来它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遥远和陌生。”▲图为调研团成员和基地叔叔合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田镕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