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多次以“根脉”“根基”喻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近日,浙江师范大学“萤光童行”实践队奔赴金华市金东区赤松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系列生动有趣的课程与体验,队员们带领孩子们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永恒魅力,于少年心中播撒文化自信的种子。
泥塑甲骨,字启文明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稚嫩的手指揉捏着黏土,清澈的眼眸凝视三千年前的神秘刻痕,历史的长河在孩子们的指尖悄然流淌。在“泥土里的汉字精灵”这堂课上,实践队队员带领着孩子们溯汉字之源,探文脉之根,触摸中华文明最古老、最鲜活的心跳。
课堂以结绳记事为帆,有趣的连环画为舟,载着孩子们驶向文字诞生的源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当绳结难以承载复杂思想,甲骨文应运而生——这不仅是文字的诞生,更是古人观察万物后进行艺术创造的伟大结晶,是中华文明“创造基因”的首次觉醒。在手工环节,孩子们化身“小小造字者”,用彩色黏土唤醒沉睡符号:观“日”之形,塑喷薄朝阳;取“木”之意,造虬枝繁叶;绘“山”之魄,叠青峦层嶂;舞“鸟”之姿,翥凌云羽翼;会“水”之神,淌蜿蜒碧波。孩子们的作品以童真之心再造古老之字,为其注入了鲜活的现代想象。这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跨越三千年的“创造基因”的接力。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作为中华文明的本源之一,甲骨文是华夏子孙必须守护的文化根脉。捏塑之间,孩子们体味着先人造字的创造力,文化自信的种子悄然萌芽。这堂寓教于乐的课程,让先民智慧在孩子们手中焕发新生,得以薪火相传。
青绿纹章,少年解码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沉睡三千年的青铜密码,在少年们的笔尖下悄然苏醒。实践队以“创造我的结界兽”为匙,引领少年开启青铜文明的厚重门扉,直面那铭刻在斑驳铜面上的古老智慧与磅礴力量。
课堂从电影《哪吒》中镇守天地的青铜兽切入,瞬间点燃兴趣,架起神话通往文物殿堂的桥梁。队员们引述“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的古训,解码纹饰背后的文明深意:饕餮纹以威严立“守”,是先民捍卫家园的不屈宣言;夔龙纹以灵动喻“通”,承载沟通人神的深邃哲思;云雷纹以流转载“敬”,凝结对天地秩序的永恒膜拜;蝉纹以叠生示“续”,暗含文明赓续的不灭基因。青绿铜锈是时光的印记,鎏金残痕是烈火的勋章,戈矛纹饰则暗藏“以武止戈”的东方智慧,青铜器,正是承载着“器以载道”精神的鲜活史诗。
在创作环节,少年们化身现代“造器者”,为古老图腾注入时代新魂。“左执盾,右秉钺,兽首衔环守乾坤”的意象跃然纸上,辅以创意元素,让“守护”的信念在方寸间蓬勃生长。少年们描摹的不仅是色彩纹样,更是先民对家国文明最炽热的守望。
“藏礼于器,器以载道。”实践队以青春火种,点燃少年心中的文明敬仰,守护的力量在笔尖奔涌,传承的使命感与无声处扎根。青铜文明的基因,正借由这青春的手笔,在新时代续写其不朽的华章。
暑承古韵,童绘新章
大暑之日的课堂里,二十四节气的古老智慧与童真撞个满怀。这不仅是一节关于“大暑”的知识课,更是一场让孩子们触摸华夏文明根脉的文化之旅——大暑的节律,在孩子们的认知与创作中,成为连接古今的纽带。
从孩子们围在“腐草为萤”图片前,热烈讨论萤火虫来历的猜想,到分组交流“晒伏姜”时,踊跃分享家中解暑妙招的场景,课堂成为古今对话的鲜活场域。这些互动里,孩子们把“土润溽暑”的物候、“大雨时行”的规律,化作可感的生活认知。
创作环节中,孩子们的作品展现出对“大暑”文化的独特诠释。有学生将“暑”字的“日”部绘制成带有笑意的太阳形象,并添加光芒元素,呼应“稻在田里哈哈笑”的农谚;有学生在“暑”字笔画间隙绘制萤火虫,通过翅膀舒展、提灯飞行等形态,体现“囊萤夜读”的典故;还有学生在画纸角落描绘稻穗,以金黄的稻粒展现大暑时节农作物生长的旺盛态势。这些创作活动,是青少年以童真视角对传统文化的再诠释,让“大暑”的古老意蕴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课程终了,孩子们积极展示作品,或要教父母认“大暑”的古字,或欲把画贴在冰箱上记三候。老师更希望他们能在潜移默化中懂得:大暑的三候流转,是自然的诗;古人们的应时习俗,是生活的智慧。这便是文化传承最动人的模样——不必刻意雕琢,只需如春风化雨,让节气的根脉在童真土壤里悄悄扎根。
节气轮回,文明不息。大暑的课堂虽暂告段落,但那些关于天地、关于生活、关于传承的感悟,已伴随盛夏的阳光,一同住进了孩子们的心里。
习演五禽,气合天人
“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古训回响,稚子凝神,虎扑生风,鹿抵轻灵。实践队员以华佗五禽戏为引,带领孩子们在熊晃猿跃间,体悟中华“天人合一”的生命智慧。
五禽戏并非只是强身之戏,实乃先民俯仰天地、洞察万类后凝练的生命图腾,蕴藏调和阴阳、疏通经络的宇宙节律。队员们以古喻今,点明五禽戏的核心在于“引体令柔,导气令和”。当孩子们闭目沉肩,想象“鹿抵”时脖颈如枝蔓舒展,以稚嫩之躯触碰古人追求“形与神俱”的生命境界。每一次模仿,皆是以身为舟,溯流而上:于气血江河中探寻生命本源,于呼吸吐纳间唤醒沉睡觉知。队员们始终俯身与孩子们平视,用他们能理解的语言,将“调和呼吸”、“专注当下”这些古老的养生智慧,悄然播撒进童真的心田。
本次课堂既把孩子们带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殿堂,也是鼓励孩子们向内探索、认识并接纳自我的旅程。童年在模仿生灵的趣味中舒展身心,那份专注与宁静下,是千年智慧在当代的温柔回响。“蒙以养正,圣功也”——师者的每一次引导与微笑,都在传递守护的温度。
回望整个夏令营,如果说五禽戏课堂是向内的深潜,那么这四堂看似独立的课堂,恰似文明长河中的四盏明灯:
从青铜铸器,以手承力,
到契文成字,以智破蒙;
从仰观星汉,以农合天,
终至内察五禽,以息通神。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这并非简单的技艺传承,而是一场跨越千年的生命对话。实践队队员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将深厚的历史文化知识转化为适合儿童认知的体验活动。孩子们通过亲手模拟制作甲骨、观察青铜纹饰、学习节气知识、练习五禽戏等环节,在动手实践与亲身体验中,增进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
传承的终极意义,从来不是复刻过往的模样,而是让古老的智慧住进当下的生命。文化的根脉,便在薪火不熄的传续与童心不渝的向光中,于悄然间长成了参天的模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丁千芷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