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基,重点水域生态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一环。2025年8月10日至14日,一支由安徽财经大学15名学生组成的实践团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以“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水域污染现状调查及管理行为响应研究”为主题,深入合肥市重点水域生态环境区与市生态环境局,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等方式,探寻水域生态治理路径,用青春行动助力碧水保卫战。
为确保调研工作科学高效,8月10日至11日,实践团队率先进入全面准备阶段。队员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采用“线上+线下”双渠道搜集资料:线上登录学术数据库、政府环境部门官网,梳理重点水域污染治理的学术文献、政策文件与历年监测数据;线下前往图书馆查阅水域生态保护相关著作,摘录典型治理案例。在资料整理基础上,团队多次召开线上研讨会,结合合肥市重点水域分布特点与生态现状,精心设计调研路线,将沿岸居民区、工业区、农业区等关键区域纳入考察范围;反复打磨调查问卷内容,既包含水域污染认知、环保行为等民众视角问题,也涵盖治理需求、政策建议等针对性议题,确保问卷兼具科学性与通俗性。同时,队员们主动对接重点水域生态环境区管理处与合肥市生态环境局,敲定实地调研时间与流程,筹备采样工具、水质检测试纸、记录手册等物资,为后续调研筑牢基础。
8月12日,实地调研正式拉开帷幕。在重点水域生态环境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队员们沿着水域岸线开展细致勘察。工作人员首先结合监测数据,向队员们详细介绍该水域的水质现状、主要污染物来源及近年来的治理变化,从工业废水排放到生活污水直排,从农业面源污染到沿岸垃圾堆积,逐一剖析影响水域生态的关键因素。随后,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队员们分组行动:一组手持专业网兜,沿着岸边打捞漂浮垃圾,塑料瓶、包装袋、枯枝败叶等废弃物被逐一清理并分类记录;另一组则使用水质检测试纸,对不同区域的水体进行简易检测,观察水质透明度、pH值等指标差异。烈日当空,队员们的衣衫很快被汗水浸透,但大家丝毫没有懈怠,专注地完成每一项任务。午后,队员们乘船前往水域中心区域,近距离观察开阔水域的生态状况,感受“碧水映城”的自然之美,也直观发现近岸与湖心区域的水质差异,更深刻地认识到水域治理的紧迫性与重要性。“以前只在课本上了解水域污染,今天亲眼看到岸边的垃圾、局部浑浊的水体,才真正明白保护水资源刻不容缓。”队员王同学在调研日志中写道。
8月13日至14日,团队转战合肥市生态环境局,围绕重点水域综合治理开展深度交流。在生态环境局水域管理总负责人主持的专题会议上,工作人员以“重点水域综合治理工作情况汇报”为主题,从水域概况、治理举措及成效、现存问题、后续计划四个维度展开详细讲解。会议中,不仅介绍了该水域的历史演变、生态功能及国家对重点水域保护的重视程度,还通过数据对比、案例分析,展示了近年来截污纳管工程、生态缓冲带建设、水生植物修复等治理措施取得的成效——水域水质优良比例较三年前提升12%,沿岸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同时,工作人员也坦诚分享了当前治理面临的挑战:雨季面源污染管控难度大、部分老旧管网改造进度滞后、民众环保参与意识有待提升等,并介绍了下一步将推进的智慧监测系统建设、新型水体净化技术试点等工作规划。队员们认真聆听、详细记录,围绕“如何提升民众参与度”“新型净化技术的应用成本”等问题积极提问,工作人员逐一耐心解答,现场交流氛围热烈,为团队后续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一手资料。
此次实践调研虽已落幕,但队员们的思考与行动仍在延续。总结会上,大家纷纷表示,通过此次实践,不仅系统掌握了重点水域污染现状与治理进展,将课堂所学的生态环境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更深刻体会到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意义。“将把调研中收集的数据、访谈记录进行系统整理,分析问题根源,提出针对性的治理建议,形成详实的调研报告,希望能为重点水域生态保护贡献一份青年力量。”团队队长说道。未来,实践团还计划通过线上科普、校园宣讲等方式,分享调研成果,呼吁更多人关注水域生态,共同守护碧水蓝天,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青春动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云云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