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至13日,华南师范大学“岭南青年之家”暑期实践队调研组成员,在蔡灿新、李雪梅两位老师的指导下,于茂名信宜市镇隆镇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实地调研。此次调研紧扣“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施背景,聚焦当地教育、产业、文化、社会治理等领域发展现状,通过走访村落、学校、商户及相关群体,围绕产业发展、农文旅融合、教育实践及政策落地等核心主题深入探查,全面梳理镇隆镇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的实践探索成果。
▲图为实践队队员走访沉香种植林
调研范围覆盖镇隆镇多个核心区域:既包括俊昌村、十里村、八坊村、德桥村、大水坡村、白梅村、六双村等村落,也涵盖信宜市镇隆中学、镇隆第一中学、镇隆镇第一小学等学校,还涉及沉香夜市街、文旅营地等特色场所。调研对象涵盖村干部、村民、非遗传承人、师生、企业负责人、商户等多元群体,队员们通过深度访谈、实地观察、座谈交流等形式,扎实收集一手信息。
▲图为调研组与俊昌村梁庆森书记座谈
聚焦特色产业,触摸乡村振兴“经济脉搏”
产业发展是此次调研的核心内容之一。调研组首先将目光投向镇隆镇特色支柱产业——沉香产业。在俊昌村,队员们实地走访沉香种植园、家庭作坊,与多位从业者深入交流,了解到当地已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完整链条,沉香合作社与家庭作坊协同发展,近期举办的沉香夜市街更成为沉香产品展示与销售的重要平台,为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图为调研组采访沉香种植园老板
除沉香产业外,调研组还关注镇隆特色农业发展状况。在白梅村,队员们与释迦果种植户攀谈,得知当地释迦果以“不打药、甜度高”形成口碑优势,通过“自由采摘+外销”模式拓宽市场;大水坡村的水稻、百香果园,德桥村的怀乡鸡、东东蛋养殖场等,也各具特色,展现出镇隆特色农业的多元发展潜力。
▲图为调研组在大水坡村了解当地百香果产业发展状况
关注农文旅融合,激活千年古镇“文化基因”
“农业+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是镇隆镇的重要探索方向,调研组对此展开重点调研。在八坊村,队员们看到村集体依托镇隆古城资源,打造集古玩、文创、非遗于一体的“多业态复合体”,让古城文化在新业态中焕发生机。
在传承“六双花灯”非遗文化的六双村,调研组与“六双花灯”非遗传承人深入交流,了解到当地正通过“非遗进校园”“文化下乡表演”等活动,推动六双花灯、飘色等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让非遗从“博物馆里的记忆”变成“生活里的风景”。
▲图为调研组与"六双花灯"传承人交流
探查教育领域,筑牢乡村发展“人才根基”
调研组同时关注“百千万工程”在镇隆镇教育领域的促进作用,重点走访信宜市镇隆中学、镇隆第一中学、镇隆镇第一小学,与校长、教导处主任、教师及学生深入对话。了解到当地学校在“百千万工程”推动下,逐步推进教学设施升级,并通过教师轮岗、集体备课等机制提升教学质量。
此外,学校积极参与农文旅融合实践:开设花灯制作与飘色文化渗透课程、组织学生参观镇隆古城书院等研学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与实践中接触飘色、花灯、书院等本土文化,既厚植文化认同,也为乡村发展储备“懂本土、爱本土”的人才。
▲图为调研组与信宜市镇隆镇第一小学校长对话
七天调研中,调研组累计开展深度访谈数十次,走访镇隆镇多个村落、多所学校,每日召开复盘会议梳理调研发现。从沉香产业园到释迦果种植基地,从非遗传承现场到校园课堂,从村干部办公室到村民家中,队员们不仅看到镇隆镇在特色产业培育、文化传承创新、政策落地落实中的积极进展,也客观记录下产业发展瓶颈、人才队伍短板、农文旅融合深度不足等现实挑战。
此次调研全面呈现了镇隆镇在乡村振兴中的实践成效与现实难题,为理解粤西地区乡村发展规律提供了鲜活样本。调研所获信息将为当地优化政策、激活产业活力、深化文化传承提供重要参考,助力镇隆镇在“百千万工程”推进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撰文 | 黄志鹏 邹怡婷
图片 |钟宜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邹怡婷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