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博山源泉镇猕猴桃园,解锁数字农业赋能乡村振兴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5-08-26 23:3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管冬河   阅读 1.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2024年8月20日,山东理工大学管理学院青鸟联农实践团队为深入探究现代农业科技助力乡村产业升级的路径,走进淄博市博山区源泉镇天津湾东村猕猴桃高标准示范园,近距离观察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感受科技为传统猕猴桃产业注入的新活力。

走进示范园的综合管理中心,一块巨大的电子显示屏首先吸引了实践团队成员的目光 —— 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园区各处的环境数据、作物生长指标及设备运行状态,这正是示范园的核心大脑 “猕猴桃产业大数据平台”。源泉镇特色产业办公室主任翟慎红接待了实践团队,并详细介绍平台运作机制。

图为工作人员给实践团队演示数据监测与分析功能

收集到的数据会通过 5G 网络实时传输至大数据平台的智能分析系统。翟慎红表示,系统内置了基于当地10年猕猴桃种植数据构建的算法模型,能快速对数据进行处理。“比如当土壤墒情低于60%的适宜阈值时,系统会自动向园区灌溉控制终端发送指令,开启滴灌设备;若监测到夜间温度低于15℃,会提醒工作人员开启保温棚膜,确保作物生长在最佳环境中。” 他还现场演示了平台的“生长预测”功能,输入当前果实直径,系统便能精准预测成熟时间及采收时的糖度,为采收计划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在示范园的会议室里,实践团队成员围坐在会议桌前,观看了一段关于猕猴桃种植技术发展与园区数字化建设历程的讲解视频。视频中,详细回顾了源泉镇从最初引入猕猴桃种植,在传统种植模式下面临产量不稳、品质参差不齐等困境,到逐步探索数字化转型的过程。早期,果农们仅凭经验进行管护,病虫害防治不及时、施肥灌溉不合理等问题频繁出现。而随着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兴起,园区开启了数字化改造之路,从传感器的安装调试,到大数据平台的搭建、算法模型的构建,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但正是这些努力,让园区实现了从粗放管理到精准管控的跨越。观看过程中,成员们不时被视频中技术人员攻克难题的画面所吸引,也对数字农业发展的曲折历程有了更深刻认识。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在展示区观看讲解视频

结束视频观看后,实践团队来到了园区的产品展示区,这里陈列着琳琅满目的猕猴桃深加工产品。除了常见的猕猴桃干,还有猕猴桃果酒、果醋以及 NFC 果汁等。示范园与民生集团合作,投入研发力量,致力于挖掘猕猴桃更多价值。目前,这些深加工产品已通过线上线下渠道销往全国各地,“淄水河畔”猕猴桃果汁更是成为爆款,在市场上反响热烈。实践团队成员纷纷品尝各类产品,对其口感赞不绝口,成员尝后评价:“没想到猕猴桃能加工出这么多种美味产品,不仅丰富了消费选择,也为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在翟慎红的带领下,实践团队走进核心种植区。放眼望去,成片的猕猴桃树沿南北方向整齐排列,行距、株距均保持在3米×2米的标准距离,藤蔓沿着标准化搭建的棚架均匀延展。每棵树干1.2米高处,都悬挂着一块印有专属二维码的塑料标识牌,标识牌上还标注着果树的编号。

图为实践团参观猕猴桃树上悬挂的专属二维码标识牌

“扫描这个二维码,就能看到这棵果树的‘成长档案’。”示范园技术员拿起手机,对准编号为 “X20190315-086”的果树二维码进行扫描。团队成员凑近屏幕看到,页面清晰显示:品种为徐香猕猴桃,定植时间为2019年3月15日,定植时苗木地径1.5厘米;日常管护记录中,2024年6月20日施用有机肥5公斤,7月5日喷施生物农药防治叶斑病,最近一次灌溉时间为7月12日,单次灌溉量为每株8升。

图为实践团在示范园前合影

此次探访让团队成员直观看到了数字技术如何改变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从数据监测到智能管控,再到产品溯源,数字农业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更筑牢了农产品品质安全防线。未来,团队将把此次实践收集的案例与数据整理成报告,为更多乡村地区推广数字农业技术提供参考。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管冬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5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