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南方学院语言文字服务团队:以趣味课堂连接古今,让甲骨文走进孩童心

发布时间:2025-08-26 22:2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怡芳   阅读 1.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广州南方学院语言文字服务团队:以趣味课堂连接古今,让甲骨文走进孩童心

指尖划过屏幕,一个由线条构成的“人”字在小程序里渐渐清晰——这不是普通的练字,而是小学生们在“殷契文渊”里寻找自己姓名的甲骨文原型。当三千年前的文字与孩童的画笔相遇,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正在教室里悄然发生。

甲骨文,作为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活水,更是破解商周文明的“密码本”。那些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符号,不仅记录了古人祭祀、农耕、征战的日常,更凝结着“观物取象”的东方智慧——“日”像一轮圆日悬空,“山”如三峰并立,“水”似曲流婉转。这种“因形表意”的造字逻辑,正是中华文化“天人合一”思维的最初载体,让每个汉字都成为一段可触摸的历史。

如何让这份厚重的遗产走进孩童心中?广州南方学院语言文字服务团队的甲骨文趣味课堂就给出了答案。

课堂上,“六书造字法”不再是枯燥的术语:教员陈怡芳以甲骨文版的《西游记》导入,告诉孩子们象形字是画出来的故事,会意字是拼出来的智慧。孩子们在拆解“休”(人倚木而息)、“明”(日月光辉)的过程中,触摸到汉字的温度。“新甲骨文”小程序里,姓名被转化为古老符号,“张”是弓弦拉满的张力,“李”是树木结果的生机。当这些符号被画进稻田、溪流、小院,学生笔下的乡村图景便有了文明的底色——“禾”字连成翻滚的麦浪,“水”字化作潺潺的溪流,“家”字圈起袅袅的炊烟。

互动环节中,“猜字游戏” 让课堂氛围愈发活跃。孩子们分成小组,根据教员展示的甲骨文图案竞猜汉字。当 “鱼” 字的曲线造型出现在屏幕上时,孩子们立刻联想到水中游动的鱼儿,纷纷举手抢答;而看到 “雨” 字像雨点下落的形态,有孩子还模仿起下雨的声音,引得全班欢笑。在 “拼字创作” 环节,孩子们尝试用多个甲骨文组合成新的场景:用 “人”“木” 组成 “休” 的画面,再添上 “日” 字表现阳光下休憩的场景,简单的符号在他们手中变成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

“姓名甲骨文绘画” 活动更是让孩子们兴致盎然。他们在画纸上勾勒出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再将姓名对应的甲骨文巧妙融入其中。有的孩子把 “王” 字画在田埂旁,周围用“禾”字组成金色的稻田,说这是爸爸在田间劳作的样子;有的则将“陈”字藏在小院的篱笆后,搭配“家”字构成的房屋轮廓,说这是爷爷守着家的模样。这些充满童真的作品里,甲骨文不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文化印记。

课堂接近尾声时,孩子们纷纷分享自己的收获。有孩子说:“原来‘爱’字的甲骨文是‘手捧心’的样子,以后我要像这个字一样,用心对待身边的人。” 还有孩子指着自己画中的“友”字说:“这就像我和好朋友牵手的样子,原来古人早就把友情画出来了。”这些朴实的话语,道出了甲骨文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的文化种子。

当一幅幅融合姓名甲骨文的画作在课堂上展开,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童趣,更是文化传承的鲜活模样。这些稚嫩的笔触证明:甲骨文从不是博物馆里冰冷的标本,而是能在当代生活中生长的文化基因。它教会孩子们:每个汉字都藏着先人的观察与想象,每笔线条都连着千年的文明脉络。

让甲骨文走出典籍,让笔墨承接古今。当孩子们用画笔唤醒沉睡的文字,文明的火种,便在这一笔一画中,有了最生动的延续。广州南方学院语言文字服务团队的实践,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开辟了新路径 —— 以趣味为桥,让古老文字与孩童心灵相通,让千年文明在代代相传中永葆活力。

通讯员:陈怡芳 图片:语言文字服务团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怡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