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家级非遗布依族“八音坐唱”的婉转调子,撞上数字科技的新潮玩法和乡村旅游的烟火气,一群大学生在山山水水里,写出了一段“非遗活起来、乡村富起来”的青春故事。近日,这支叫“布依‘八音’新声队”的年轻队伍,揣着“把小我融进大我,把青春扔给祖国”的热乎劲儿,扎进“八音坐唱”。他们踩着泥巴路找文化根脉,琢磨着新法子让老手艺活下去,给非遗传承和乡村振兴凑出了一桌热闹又实在的“青春席”。图为实践队员踏往乡村之路
图为“八音坐唱”演奏部分乐器 老手艺遇冷?年轻人带着问题扎进田野
“‘八音坐唱’可是布依族的‘文化宝贝疙瘩’,但现在愿意学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老调子眼看就要断了档。”团队带头人姚文娜蹲在田埂上做调研时,心里急得直冒泡。图为婚娶酒席上“八音坐唱”演奏
这“八音坐唱”可不是普通玩意儿。打明清时就有了,牛腿琴、月琴、葫芦琴……八种乐器凑在一起,调子能绕着山转三圈,歌词里全是布依族的老故事、过日子的酸甜苦辣。2006年就成了国家级非遗,但架不住时代变得快:会玩的老人越来越老,年轻人不爱听老调子,想让更多人知道都没门路。
为了把这门手艺的“家底”摸清楚,团队跟着曹家鹏讲师、张军教授,带着笔记本和摄像机就往村里,许多地方都留下了他们的脚印。
“78岁的王阿公在拉琴时,眼睛亮得像星星,可他叹着气说‘现在娃们都抱着手机刷,谁还学这个哟’,这话听得我们心里发酸,也更铁了心要为‘八音坐唱’做点啥。”团队成员现在想起那场景,声音还带着点哽咽。
好经验能复制:青春力量让文脉接着传
“这些年轻人既保住了老文化,又给乡村振兴找对了路子,真是把青春用到了正经地方。”指导老师曹家鹏说,接下来他们要把数字库做得更全,让“八音坐唱”走进高校音乐课,再跟旅游公司长期合作,让这门老手艺真成带动乡村发展的“文化发动机”。图为实践队员龙井村拍照留念
从田埂上的走访,到屏幕里的传播,再到将来村里的产业落地,这群大学生用行动证明: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老物件,而是能融进现代生活、帮乡村变样的活宝贝。就像他们在实践日志里写的:“我们未必能成专业传承人,但可以做‘八音坐唱’的‘传声筒’,让更多人听见布依族的文化回响,让青春在守文脉、兴乡村的路上,活得热热闹闹、闪闪发光。”
撰文 | 汤涛
图片 | 姚文娜 王荣付
审核 | 姚文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姚文娜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