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童慧启伴成长·灯暖乡途绣韵传——华北理工大学人文法律学院弘法沧澜实践队乡村振兴多维实践纪实

发布时间:2025-08-26 21:2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韩肖悦、李勇   阅读 2.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近日,华北理工大学人文法律学院弘法沧澜实践队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在河北徐水、顺平及承德等地乡村开展“冀童慧启伴成长 灯暖乡途绣韵传”实践活动。该团队以“知识照亮成长、安全守护家园、文化浸润乡土”为使命,聚焦乡村儿童教育、路灯安全排查及承德满绣传承,通过跨专业协作助力乡村振兴,紧扣河北省“科教兴农”部署,以科教兴农为根基,为乡村孩子播撒知识种子,夯实乡村振兴的人才基础;以安全护农为保障,排查农村路灯等隐患设施,筑牢乡村生活的安全防线;以卫生助农为导向,助力村貌整洁有序;以文化兴农为灵魂,激活承德满绣非遗活力,延续燕赵大地的文化根脉。通过“教育扶智+民生改善+文化传承”的协同模式,实现对河北乡村的全方位赋能,彰显高校服务地方的责任与担当。

冀童慧启伴成长

在河北徐水大王店镇六各庄村小学的教室里,志愿者用彩色卡片教孩子们认识英语单词,孩子们举着绘有“海东青”纹样的卡片跟读,这是团队“乡村学堂”科普计划的一幕。针对农村英语资源不均衡问题,团队组建专业授课组,在徐水六各庄村、马亮营村等2个县域乡村小学开发分层课程体系。基础课程中,志愿者将所学四六级知识转化为趣味教学内容,用满族神话故事串联知识点;“慧启童趣”泼水节等活动则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科学知识。

▲图为志愿者在为孩子们上益智英语课

▲图为志愿者给孩子们上“寓教于乐”小课堂 

▲图为志愿者开展英语答疑小活动

团队还积极构建“家校共育”长效机制,在知识科普之余组织开展“亲子泼水日”,引导家长与孩子一起做泼水活动,寓教于乐。各项活动让孩子们和志愿者们关系更近了,更增进了家长与孩子的沟通。

▲图为志愿者们与小朋友及家长一同进行泼水节活动

灯暖乡途护安康

团队成员联合驻村干部,对河北省保定市徐水、保定市顺平的部分村级主干道、学校周边路灯开展系统性排查。成员在排查阶段,采用了“实地走访+村民访谈”的方式,登记路灯损坏(如灯杆倾斜)、照明不足(如亮度不够)等问题;在反馈阶段,形成《农村路灯安全隐患报告》,提交乡镇政府与电力部门,协助制定维修方案,针对轻度损坏路灯,由团队志愿者提供简易维修指导;在预防阶段,设计“路灯安全手册”,用漫画形式讲解日常维护与故障报修流程,在村委会公告栏张贴。

▲图为志愿者排查村中隐患路灯

截至8月中旬,团队已完成120盏路灯的排查,形成《农村路灯安全隐患报告》提交乡镇政府。针对轻度损坏的路灯,志愿者提供更换灯泡、加固螺丝等简易维修;设计的漫画版“路灯安全手册”贴在村委会公告栏,3场“安全照明”宣讲会让村民学会故障报修。团队还结合专业知识推荐节能LED灯泡、太阳能路灯改造方案,预计2025年完成200盏隐患路灯整改。

▲图为乡村隐患路灯排查日志

志愿者与村委会对接,实地勘察村内道路卫生现状(如垃圾堆积点、污水排放情况),访谈村民了解卫生习惯与诉求,形成《乡村道路卫生问题清单》。通过村广播、宣传栏、微信群发布活动预告,招募村民志愿者,强调“自家路自家扫,共建共享”的理念。志愿者与村民组队,对责任区进行“地毯式”清扫,重点清理塑料袋、枯枝、建筑垃圾等;并结合清扫出的垃圾类型(如农药瓶、食品袋),讲解“垃圾污染对水源或农作物的危害”及“简单垃圾分类方法”等知识。

团队联合村委会勘察道路卫生现状,形成《乡村道路卫生问题清单》,通过村广播等渠道招募村民志愿者,强调“自家路自家扫”理念。清扫中,志愿者与村民重点清理塑料袋、建筑垃圾等,同步讲解污染危害与分类方法。

▲图为志愿者清扫村中大道

绣韵传承助振兴

承德满绣技艺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团队的“二阶传承”计划让满绣走进青少年:启蒙层开设“满绣小课堂”,用神话故事讲解“海东青”“牡丹”等纹样寓意;创作层举办“我绣我的家乡”比赛,优秀作品被推荐,后续制作成文创作品。

此外,联合艺术设计的专业人员,提炼满绣纹样中的几何元素、色彩搭配,帮助设计适合青少年的服饰贴片、书包图案,所得利润反哺满绣传承工坊,助力形成“传承—创新—反哺”的模式。

▲图为志愿者们学习制作的满绣文创作品

▲图为小组集体参观带有浓厚满族特色的木兰秋狝图

志愿者团队借助多媒体技术线下采访非遗老艺人,了解目前的非遗文化在新时代传承出现的问题与不足-----传播方式老化、年轻人缺少学习激情、现代工厂流水产品的冲击等。据此,制定详细的调研报告----以现存的问题为基础,得出系统的解决方案-----开办非遗文化培训活动,激发年轻人的学习激情;大兴非遗工坊,提升非遗产品的附加价值。

▲图为志愿者帮忙组建满绣文化培训会

在本次实践活动中,弘法沧澜实践队以行动为笔、以热忱为墨,通过深度对接承德非遗传承人、乡村教育机构及乡镇政府,精心搭建起高校与乡村间的协作桥梁。团队创新性采用“教育赋能+民生服务+文化传承”三维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在燕赵大地的沃土上,知识的甘霖、安全的守护与文化的根脉正交融生长,孕育着乡村振兴的蓬勃希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韩肖悦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7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