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建功基层 实践赋能振兴——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赴黑岛镇三下乡实践活动纪实

发布时间:2025-08-26 20:5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黄文馨   阅读 424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25日讯(通讯员 张嘉文 李承吉 黄文馨)为深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2025年7月10日至12日,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海贝七芒星”实践团作为校级重点团队,赴辽宁省庄河市黑岛镇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金融护航、文教润乡、产业赋能、红色铸魂”为主题,用脚步丈量乡村土地,用行动诠释青年担当,在基层实践中书写青春答卷。

▲图为团队成员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金融反诈进乡村:用专业筑牢“安全防线”

“大爷,这个国家反诈中心APP您得装上,遇到陌生来电它能自动预警”“大姐,高息理财要是看着比银行利息高太多,十有八九是陷阱”……7月11日上午,黑岛镇山南头村村委会的院子里格外热闹,实践团正在这里举办金融反诈宣讲会。

针对乡村地区老年群体、个体经营户对新型诈骗手段防范意识较弱的特点,团队成员结合专业知识,梳理了数字支付诈骗、虚假渔业保险理赔、高息理财陷阱等22种常见骗局,用“真实案例+互动问答”的方式拆解诈骗套路。为了让村民听得懂、记得牢,大家总结出“三不信”原则——“陌生链接不信、验证码不外传不信、高息诱惑不信”,还现场手把手教老年村民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开启预警功能。

“看到大爷大妈们认真记笔记,反复问‘这个APP真能拦骗子电话?’的时候,突然觉得我们的专业知识有了实实在在的重量。”团队队长赵王竹馨深有感触,“金融安全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能为村民筑起一道‘钱袋子’防线,再累也值得。”宣讲结束后,村民们握着队员的手说:“你们讲得太及时了,上次就有人劝我买‘保本高息’的理财,这下我可知道咋分辨了!”

▲图为金融反诈宣讲会后团队成员合影


浪花里的安全课:用创意播撒“成长种子”

“同学们,涨潮时离海岸线多远才安全?被海浪卷走该怎么自救?”7月11日下午,黑岛镇中心小学的教室里传来阵阵欢笑声。实践团在这里开展的“浪花里的安全课”,正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安全知识。

结合黑岛镇临海的地理特点,团队将海洋环境保护、溺水急救、台风应对等实用知识,与当地特色的贝壳DIY相结合。孩子们拿起五彩贝壳,在队员的指导下拼贴出“禁止野泳”“台风避险”等安全标识,在动手实践中加深对安全知识的理解。情景模拟环节里,五年级学生小李扮演“溺水者”,在队员示范下学会了“大声呼救、保持漂浮”的自救方法,他兴奋地说:“这节课比课本有意思!我知道下次遇到台风该躲在哪里了!”

“当看到孩子们举着自己做的贝壳安全牌,争先恐后分享学到的知识时,我突然明白教育的意义不仅是传递内容,更是点燃兴趣。”团队成员黄文馨说,“我们带不走海浪,但能教会他们读懂海洋的‘危险密码’,这种被需要的感觉,是成长最好的礼物。”

▲图为与黑岛镇中心小学五年级一班小朋友们的合影

企业调研探产业:用观察解码“振兴路径”

“这些扇贝从捕捞到加工要经过多少道工序?如何保证长途运输的新鲜度?”7月11日傍晚,大连晟辉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实践团成员正围着企业负责人追问。作为黑岛镇渔业产业的龙头企业,这里藏着乡村产业振兴的密码。

队员们沿着生产线仔细观察:从渔民合作社送来的新鲜水产品,到经过清洗、加工、包装的成品,再到发往全国各地的物流单,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清晰呈现。负责人介绍,企业通过“公司+合作社+渔民”的模式,既保证了原料品质,又让渔民收入稳定增长,去年带动周边300多户渔民增收近200万元。

“以前在课本里学‘产业升级’总觉得抽象,直到看到这里的冷链技术让扇贝保质期延长3倍,才明白科技对乡村产业的意义。”团队成员钱泰馀在调研笔记中写道,“乡村振兴不是口号,而是企业对市场的精准把握、对渔民的责任担当,我们要把这些经验带回校园,让更多人看到基层的创新活力。”

▲图为团队成员与企业负责人访谈

红色基地悟初心:用历史砥砺“青春担当”

7月12日上午,黑岛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内,实践团成员凝视着北洋水师“经远舰”模型,久久不语。甲午海战的硝烟虽已散去,但革命先辈的精神仍在这片海域激荡。

在甲午纪念走廊,泛黄的战报、锈迹斑斑的炮弹壳,无声诉说着那段悲壮的历史;林永升塑像前,队员们认真聆听这位“经远舰”管带在海战中英勇殉国的事迹,他“舰在人在”的呐喊仿佛穿越时空。“当知道林永升率舰冲向敌舰时,全体官兵无一人退缩,我突然懂了‘家国’二字的分量。"团队成员李承吉的声音发自内心,"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守不住百年前的战舰,但能守住先辈用生命换来的和平,用奋斗让这片土地更繁荣。”

参观结束后,队员们在基地留言簿上写下:“以吾辈青春,护盛世中华”,誓言铿锵有力。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甲午战争纪念走廊

实践感悟:在基层沃土中扎根生长

本次实践转瞬即逝,但留给队员们的思考却绵长深远。从山南头村村民紧握的双手,到中心小学孩子们纯真的笑脸;从晟辉食品车间里的机器轰鸣,到爱国主义基地的历史回响,每一个瞬间都在诉说:基层是最好的课堂,实践是最生动的教材。

“以前总说‘服务社会’,直到真正站在乡村的土地上,才明白这四个字需要弯腰俯身去做。”赵王竹馨在总结会上说,“我们带去的不仅是知识,更是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乡村给了我们成长的养分,我们用青春为乡村注入活力。”

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是东北财经大学学子践行“博学济世”校训的生动体现。未来,团队将继续整理实践成果,把金融反诈手册、企业调研报告、安全课教案分享给更多乡村,让青春的力量持续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东财智慧”与“青年担当”。


撰文 | 李承吉 张嘉文

图片 | 海贝七芒星

审核 | 黄文馨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文馨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