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海丝遗址:文传沧溟实践队在青岛文化遗产中寻根溯源
青岛作为沿海重要城市,扮演着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角色。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作为青岛独特的历史符号,不仅彰显了城市作为古代海域交通枢纽的辉煌,更成为当前文化产业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7月1日-7月15日,中国海洋大学“文传沧溟”社会实践团队开展暑期调研活动,聚焦于青岛地区的琅琊台与板桥镇两大历史文化核心区域,通过实地考察、专家访谈与文化挖掘,深度剖析这两处古代遗址的历史价值与现代潜能,为青岛海丝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方向。
琅琊台:海洋文明的历史印记与文化符号
琅琊台是青岛的标志性历史文化遗址,它位于青岛黄岛区琅琊山,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三面环海,一面陆地,因其战略位置特别历来是帝王巡游、航海起点的重要枢纽。调研团队在考察中,细致参访了琅琊文化陈列馆、徐福殿、龙王殿以及秦始皇东巡遗迹和仿制的“琅琊刻石”。这些遗存通过丰富的文物资料和实物展示,深刻展现了海洋文明与陆地文化的交汇。
团队成员在讲解与交流中获悉,琅琊台与秦汉时期统一中国的航海探险密不可分,更在唐宋时期成为北方重要的海上门户,诸多历史传说如徐福东渡、秦始皇东巡等与此地息息相关。这些传统故事不仅丰富了青岛的历史文化内涵,也在现代社会中被赋予新的意义,成为跨越时空的文化符号。
当前,景区正积极探索通过文创产品开发、节庆活动和文化演绎等多元方式,使得海洋与航海的历史故事走入公众生活,促进文化内涵的传播和创新发展。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琅琊台景区合影。王丽宁供图。
板桥镇:古港记忆与现代转型的交汇点
与琅琊台的深厚历史底蕴形成对比,板桥镇作为青岛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遗址,展现了另一种历史维度的海丝文化。唐宋时期,板桥镇设有“市舶司”,成为北方沿海地区最繁忙的港口之一。这里,繁荣的对外贸易吸引了丝绸、瓷器、茶叶等中国传统出口商品远航海外,构筑了丝绸之路北线的重要贸易节点。
调研团队走访了少海之滨的板桥镇博物馆,观摩了馆内几百件保存完好的明清书画、古代红木家具和瓷器藏品。这些展品不仅是青岛历史繁荣的见证,也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城市交流合作的文化符号。团队成员由此了解到,板桥镇曾是连接山东、江苏乃至全国对外交流的核心据点,其在中国古代海洋经济中的地位不可替代。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板桥镇古港的历史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被其他遗址所掩盖,博物馆的公众知晓度有限,影响力有待提升。
图为实践队成员参观胶州市板桥镇博物馆。王乐乐供图。
经过对两处海丝遗址的调查研究,团队成员提出,当前青岛海丝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还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是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和合理利用不足。青岛的海丝文化遗存大多分散于不同位置,历经岁月洗礼,部分遗存缺乏系统性保护措施,变成“碎片化”文化记忆。其次是文化产业的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创新动力不足,难以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文化IP。再次,公众认知与参与度不高,尤其是在年轻一代中,海丝文化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及其现实意义未能得到充分传递。面对这些问题,调研团队认为,青岛应从加强文化宣传、完善文化基础设施、深挖文化内涵、创新文化产品等方面入手,以实现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整合。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牛祎菲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