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沙漠小丘到希望良田——西北民大学子赴塔克拉玛干沙漠调研实践团解锁沙漠变农田首步与长远之路

发布时间:2025-08-26 16:2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任学斌   阅读 1.3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2025年7月27日至29日,西北民族大学赴塔克拉玛干沙漠治理与农业发展调研实践团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开展了一场关于沙漠治理与农业开发的实地调研。团队成员通过现场考察、技术访谈与农业实践,揭示了将浩瀚沙海转化为肥沃良田的第一步关键技术与漫长而坚定的长远之路。

治沙首步始于地势的改造。实践团观察到,治理工程首先推平起伏的沙漠小丘,随后在平整的细沙上覆盖一层特殊的羊粪土。这一步骤不仅能初步固定地表,减少风沙流动,还为后续作物生长提供了宝贵的初始肥力。

▲图为塔克拉玛干沙漠治理区,工程车辆将沙丘平整后铺盖羊粪土作业场景

“沙漠治理成良田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一位现场治沙技术人员向团队成员介绍,“它需要五到八年的持续培育才能达到标准良田的水平。”土地初步平整后,立即进行燕麦与苜蓿草的套种。这两种作物既起到固沙防风的作用,又能通过根系活动和落叶残体逐步改善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肥力。

▲图为塔克拉玛干沙漠治理区,燕麦收割后残留的燕麦麦秆与新生长出来的苜蓿草套种场景

尽管形成良田需时长,但治理效果却在当年就能显现。地表植被的快速建立有效遏制了沙丘移动,绿色的幼苗成为沙海中的第一抹希望。

“治沙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也需要当代青年的力量”,技术人员感慨地说道。团队成员不仅亲身体验了治沙的艰辛与科技含量,更在实践中认识到自身肩负的生态责任。

▲图为治沙技术人员与团队成员交谈后期治理青年团队接力的意义

治理后的良田将主要用于高经济价值作物的种植。在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还特别注意到农业技术的创新应用。“使用液态肥料显著更有利于作物生长”,西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赵永清主任分享调研所得,“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能精准增肥,提高养分利用效率;二是可同步补充水分,缓解沙漠地区的干旱压力。”

▲图为西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赵永清主任分享液态肥料使用经验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试验区内,已经成功种植了西瓜、向日葵和苜蓿草等作物。这些作物不仅验证了治沙工程的农业价值,也为未来规模化、产业化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为塔克拉玛干沙漠治理区种植的向日葵

此次调研活动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深入了解治沙技术与实践的平台,更展现了新一代青年投身生态治理、助力乡村振兴的决心与行动。从推平沙丘到良田丰收,这条治理之路虽漫长,却充满希望,而青年人的知识与热情,正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通讯员:任学斌 王涵 赵永清 王明明)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任学斌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5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