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进行时|探红色文旅脉络,助彝乡振兴新程
整装出发
2025年8月22日早上六点整,成都理工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凉山火把·体旅拾光”团队与“凉山石榴籽·情暖彝乡”团队4名学生在余志勇老师的带领下从学校桐荫路整装出发,开启了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前往三下乡社会实践第一站——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深入凉山州多地调研“文旅融合视角下凉山州旅游与民族体育协同发展”及“红色文化与民族特色旅游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
参观彝海景区
实践团抵达彝海景区,并在彝海结盟纪念碑前合影留念,正式开启实地调研。队员们分别访问了对越自卫反击战老兵游客、本地及其他地区游客。调研发现,景区游客大多来自周边区域,除老兵与部分年长游客受红色文化吸引而来外,多数人因彝海的自然景观慕名而至。团队还与景区内售卖食品的本地彝族居民交流,深刻感受到彝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图为团队成员于彝海结盟纪念碑合影。冉浩文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与当地彝族居民开展访谈。冉浩文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与对越自卫反击战云南籍老兵开展访谈。胡美蓉供图
参观红色冕宁纪念馆
师生团队抵达红色冕宁纪念馆,该馆是革命老区冕宁县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项目。在专业讲解的引导下,师生们深入了解了冕宁地区的红军革命历程。馆内借助大量实物、图片与场景复原,生动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冕宁的宏伟历史。从“彝海结盟”所彰显的民族团结精神,到冕宁儿女积极参军、支援红军的动人场面,再到革命先辈在这片土地上战斗与生活的真实痕迹——一段段历史串联起烽火岁月、民族团结的记忆。队员们专注聆听,深切体悟革命先辈与人民群众鱼水相依、风雨同舟的深厚情感。
图为带队老师、成员与解说员进行访谈。胡美蓉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在红色冕宁纪念馆合影。胡美蓉供图
参观陈家大院
团队前往陈家大院进行参观,追寻与毛泽东同志相关的红色记忆。陈家大院作为冕宁县的一处重要历史遗址,不仅见证了红军长征时期的重大事件,也是反映川西南地区古建筑文化的代表性遗存。这里既留存着长征途中关键的历史印记,也积淀为当地人民珍贵的精神财富。1935年5月22日,毛泽东同志曾在此暂住。停留期间,他多次与周恩来、朱德等同志开展工作,会见彝族代表,并指挥地下党开展游击斗争,在艰难岁月中领导革命实践。
图为毛泽东长征居住地——陈家大院。骆可昕供图
参观过程中,队员们积极交流、深入研讨。最令人动容的是大院卧室中的布置:虽陈列着不少雕花木床,但因房间有限,当时并非每位同志都能分到一张床。毛泽东同志所睡的“床”,不过是一块木板架在两条长凳上搭成的简易铺位。这一细节让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革命年代艰苦条件下领袖与战士同甘共苦、团结奋斗的崇高精神。
图为团队成员在陈家大院合影。冉浩文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在陈家大院参观。胡美蓉供图
总结
余志勇老师主持召开团队会议。会上,成员们依次分享当日参观和调研心得。队员们普遍认为,冕宁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是一部鲜活的“教材”。大家表示,要在今后学习与工作中自觉弘扬红色传统,以革命先驱为楷模,坚定理想信念、勇挑时代重任,用实干传承红色基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使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通过对访谈和问卷结果的讨论,团队初步认为,冕宁县红色文化旅游的发展现状滞后,其对当地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助力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后续,团队将结合更多调研数据,探索如何有效优化“红色文化+民族特色”旅游模式,为推动当地乡村振兴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冯博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