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6日讯(通讯员 王海晨)今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农商管理学院“乡韵焕新实践团队”踏上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开展了以“品牌换新共绘香韵画卷,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后走进江苏省泰州市小杨村与大泗镇,在菌菇的清香里感受自然馈赠,在村民的笑语中聆听乡村故事,更在文旅融合与助农直播的热潮里,见证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鲜活实践。
小杨村:菌菇部落里的自然课与民生情
走进小杨村的菌菇部落,仿佛闯入了一个“微观森林”。湿润的空气中弥漫着菌菇特有的清鲜,一排排菌棒整齐排列,白胖的杏鲍菇、纤细的蟹味菇从菌棒中探出头来,在恒温恒湿的环境里肆意生长。技术员告诉我们,这里采用“稻菇轮作”模式,水稻收割后种菌菇,菌渣又能还田当肥料,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实现了绿色循环。看着这些“长在科技上”的菌菇,我们真切感受到现代农业的魅力——大自然的馈赠,需要用智慧去守护和放大。 ▲图1 实践团成员在菇菇部落合影
在村里走访时,“以前村里路不好走,年轻人都往外跑,哪想到现在搞起了生态农业,游客来了,我们也能在家门口卖土特产。”他指着院墙上的照片,那是几年前村里泥泞的土路,如今已变成干净的柏油路,路边还种上了花草。村民们说,村里不仅环境变美了,还建起了党群服务中心、农家书屋,逢年过节还有文艺演出,“日子过得比城里还舒心”。简单的话语里,藏着小杨村从“空心村”到“幸福村”的蜕变密码:把村民的需求放在心上,乡村振兴才有温度。
▲图2 团队成员对村民进行采访
大泗镇:文旅与助农的“双向奔赴”
“家人们看过来!这是我们大泗镇的特产富硒大米,煮饭特别香,现在下单还有优惠!”在大泗镇“泗水年华”景区的助农直播间里,主播正热情地向网友介绍产品。镜头外,村民们忙着打包、贴单,快递车随时待命。镇干部告诉我们,景区依托当地富硒土壤、农耕文化等资源,打造了采摘园、民宿、研学基地,而助农直播则是“文旅引流+产品变现”的关键一环。“
▲图3 团队成员在泗水年华直播间直播
在农耕体验馆里,我们更是被“老物件”与“新玩法”的碰撞所吸引。木犁、水车、纺车等传统农具静静陈列,诉说着农耕文明的历史;体验馆负责人说。在这里,农耕不再是“落后”的代名词,而是被赋予了文化内涵的“活态遗产”,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
▲图4 实践团成员参观农耕文化体验馆合影
从菌菇部落的生态智慧,到小杨村的民生变迁;从农耕体验馆的文化传承,到助农直播的创新实践,泰州的乡村之行让我们明白:乡村振兴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看得见的变化、摸得着的幸福。它藏在村民的笑容里,藏在田间的科技里,更藏在“让乡村更像乡村”的坚守里。作为大学生,我们不仅要做这场变革的见证者,更要做参与者,用所学知识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附:实践团队信息
单 位: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农商管理学院
团队名称:“乡韵焕新”暑期社会实践队
文稿撰写:王海晨
图片摄影:张岳正
指导老师:李登昌、薛雅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海晨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