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至7月31日,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舟童行志愿服务队赴云南省红河州儿童福利院,开展以“五育润童心,云岭筑梦行”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团中央2025年“七彩假期”关爱行动入选团队,该团队创新构建“云岭+心理+五育”的服务模式,以云南本土文化为精神纽带,将心理疏导融入五育实践,设计并实施了18节核心课程,助力困境儿童在故土文化浸润中实现阶段性的多维成长。
培德启心:乡土文化凝认同
团队深挖云南本土德育元素,运用昆明滇池的生态文化、曲靖爨文化的历史底蕴、彝族火把节的民俗意蕴等文化资源,精心打造“云岭寻宝记”“探秘云南神话”等特色课堂。为使课堂内容贴合儿童认知,志愿者提前查阅文化史料,将知识融入到“家乡图鉴”认知学习、滇韵神话角色扮演与趣味闯关答题等环节。当志愿者提到“阿细跳月”这一国家级非遗舞蹈时,一名彝族男孩惊叹:“原来我们民族的舞蹈这么厉害!”寓教于乐中,孩子们逐步加深对家乡文化的认同。
图为志愿者带领孩子们开展“云岭寻宝”闯关活动
启智润心:科技互动促认知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团队通过“动手探索+文化联结+语言互动”的三维路径,进一步启迪心智。“科技启蒙”课堂中,志愿者带领孩子们拼装简易VR眼镜,并用其观看石林喀斯特地貌、元阳梯田等自然景观的立体成像,引导分析云南自然环境特征,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普通话小学堂”与“魔方故事会”课堂中,志愿者运用正向反馈等心理疏导技巧,鼓励孩子们抽取主题,利用民族语言与普通话分别编写故事。最终,超三分之二的孩子主动举手分享,在文化共鸣中建立起表达自信。
图为孩子们体验简易VR眼镜
健体强心:韵律运动绽自信
民族韵律与趣味运动帮助孩子们释放活力、锤炼心智。“舞力全开”课堂上,志愿者将哈尼族棕扇舞、铓鼓舞的动作分解,降低学习门槛,并运用即时肯定等心理引导方法,让羞涩的孩子逐渐放松、主动参与,与同伴探讨舞姿细节,社交自信得到提升。“趣味运动会”中,掉球的孩子迅速捡起球继续奔跑,落后的队伍齐声喊着“一二一”冲刺,孩子们在跌倒与爬起的循环、协作与共赢的默契中,展示出更强的团队精神和应对挑战的能力。
图为孩子们在趣味运动会中进行团队协作传球
尚美明心:艺术创作连美心
团队巧用艺术创作作为沟通媒介,融合绘画、摄影与故事创作等多元形式,精心设计了“民族服饰件件美”“镜头大冒险”“情绪画布奇遇记”三大主题课堂。为引导孩子们由外向内地探索自我,志愿者将艺术实践分为认知、记录与传递三步:从学习各民族服饰的文化之美,到用镜头记录福利院的日常生活,最终鼓励孩子们用画笔描绘内在情绪。当一幅描绘“雨天”的匿名画作被交换后,一名孩子的回应是默默为其添上了一道彩虹。在美的创造与传递中,孩子们学会了观照自我,温暖彼此。
图为志愿者教孩子们使用相机
乐劳舒心:劳动实践育责任
劳动实践课堂围绕垃圾分类、清洁实践、绿植领养三大主题展开,立足日常生活,注重知行合一。从课堂上对“普洱茶渣”分类的对答如流,到生活中主动分类投放果皮,环保知识首先化为了孩子们的自觉行动。继而通过“绿植领养”活动,将行动沉淀为一份需要日日履行的责任。志愿者以本土草木为“活教材”,引导孩子们认养多肉并设定每日照料任务。福利院李老师观察到,孩子们已坚持浇水一周,曾爱忘事的孩子也养成了习惯,对身边草木的关注悄然增多。
图为志愿者带孩子们开展“垃圾分类”知识竞答活动
据悉,该服务队在为期19天的志愿服务中,累计开展活动20场,服务困境儿童100余人次。本次志愿服务不仅让孩子们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收获多维成长,也让志愿者们在备课授课、沟通引导的实践中感受到青春力量的价值,深化了社会责任意识。
活动成效获得了福利院的认可,院长肯定道:“活动内容贴近孩子们的需求,尤其是结合本土文化的方式,让孩子们在享受乐趣的同时也能学到知识。”
最终,这场“双向奔赴”的成长实践印证了“云岭+心理+五育”模式的可行性与创新性。该模式为“七彩假期”志愿服务的创新探索了可复制的路径,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智慧与担当。(撰稿:李松忆 图片:张清怡)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松忆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