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韵承脉,启新振乡”实践队走进泰安新泰,探寻文化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8-25 23:0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冯钰   阅读 4.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文化振兴的其战略意义与实践价值愈发凸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理念深入实践,为盘活乡村特色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与乡村发展深度融合提供了根本遵循与行动指南。在此背景下,7月8日至7月10日,“红韵承脉,启新振乡”社会实践队前往山东省泰安新泰市,通过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与实地走访的方式开展调研。新泰市坐拥泰山文化辐射带,兼具汶河农耕文明底蕴与民俗文化活力,既留存着与古郯文化、乡村发展历程相关的印记,又传承了皮影戏、泥塑技艺、传统庙会习俗等文化形式,具备文化融合发展的典型条件,其实践探索对同类乡村推进文化振兴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全景洞察文化融合实践现状

为全面掌握新泰市乡村文化建设实际情况,实践队开展了为期三天的密集型调研。在深度访谈环节,队员们与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村党支部书记、文化传承人、老村民、返乡创业青年等15人面对面交流,围绕文化传播创新、民俗活动组织、文化融合路径、村民参与意愿等核心内容深入探讨,挖掘基层文化建设的鲜活经验与现实需求;在参与式观察中,队员们全程参与村民组织的皮影戏编排、泥塑技艺创作、传统庙会筹备等活动,亲身体验文化活动开展的完整流程,直观感受文化融合的实际效果;同时,实践队还在多个村落发放结构化问卷,系统了解村民对本地历史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参与频率、融合态度及改进建议,为后续分析总结提供实证数据支撑。

▲图为实践队员在泰安新泰开展调研现场。张梦 供图 

探索文化融合发展有效路径

通过调研发现,新泰市在乡村文化建设实践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文化融合模式。在空间融合方面,乡镇内的老旧粮站、古民居经改造后,成为兼具文化展示与技艺传承功能的复合型文化空间。以泥塑文化展馆为例,馆内既陈列传统人物、动物题材泥塑作品,延续传统工艺脉络,又专门设置主题展区,展出以汶河农耕故事、乡村变迁历程为题材的泥塑创作,实现“传统艺术形式+本土文化内涵”的有机结合,让文化空间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重要载体;在活动融合层面,当地文艺团队将民间传说与皮影戏表演形式相结合,创作编排反映乡村新貌的特色剧目,定期在各村巡回演出。实践队参与的一次皮影戏排练显示,这种融合形式不仅唤起中老年村民的文化记忆,还吸引了不少青少年到场学习体验,有效提升了文化活动的覆盖面与吸引力;在精神融合维度,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村民将“耕读传家”“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与现代乡村治理理念相融合,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村风建设方案,让文化精神从理念转化为行动,真正融入村民日常生活。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当地青少年。王迎俏 供图

剖析乡村文化振兴现实瓶颈

调研过程中,实践队也发现新泰市乡村文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与结构性瓶颈。从传播方式来看,青年群体更倾向于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数字化渠道获取文化内容,传统的线下宣讲、纸质宣传等方式难以有效触达该群体,存在文化传播与青年需求脱节的情况;从产业转化来看,本地丰富的文化资源未充分转化为经济价值,以皮影、泥塑为核心的文创产品种类单一,缺乏精准的市场定位与品牌包装,市场竞争力有限,文化资源的经济潜力未能充分释放;从资源联动来看,乡村与高校文创专业、文旅企业、电商平台等外部力量合作较少,在文化IP打造、产品设计、线上推广等方面缺乏专业支持,内外联动机制存在缺失,制约了文化建设的提质升级。

此次泰安新泰市调研,不仅让实践队深入了解了当地在乡村文化融合方面的实践经验,更通过实证数据揭示了当前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共性困境与突破方向。新泰市的实践表明,文化融合并非理论口号,而是可操作、可推广的实践路径。未来,若能进一步优化传播方式、推动文化资源产业化转化、加强内外资源联动,将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更强动力。这一实践探索也为拥有类似文化资源的乡村提供了有益借鉴,为推动文化振兴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本。(通讯员 张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冯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4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