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社会实践队队员合照为探究不同生计类型农户的能源选择差异,分析传统能源使用对当地环境的影响及新型能源推广成效,为乡村能源转型与生态保护提供实践参考。2025年7月14日,曲阜师范大学追根溯源实践队前往青岛即墨田横镇,开展基于生计分化视角的乡村农户用能模式及影响因素社会实践调研。
叩启农门,探能源实况
为全面掌握能源使用情况,实践队选取南丁村、山东头村、丰城村三个具有代表性的行政村,对12户农户开展调研,涵盖纯种植户、渔农兼业户、非农务工户等不同生计类型。在村委会的协助下,实践队员迅速融入了乡村生活,开始了对农户能源消费模式的实地调查。在与农户的交谈中,实践队员解到,目前农户的能源消费以传统能源为主。煤炭和薪柴是冬季取暖和日常烹饪的重要能源,每户农民一年用煤约1.5吨。除了煤炭和薪柴,太阳能也是部分农户的选择,“太阳能温控系统极大提高了海参苗的存活率,保证了我们的收入”,被采访村民荆双笑着说。
▲图为实践队员与农户交流新型能源使用情况
生计交织,塑能源格局
调研发现,生计类型差异直接影响农户用能选择。纯种植户因农业生产需求,传统能源依赖度较高。“家里种着8亩玉米和花生,秸秆处理一直是难题,以前图省事就直接在田里烧,一到秋收季节,村里空气里全是烟味。” 山东头村种植户孙田钰说。除了秸秆,冬季取暖和日常做饭主要靠燃煤,厨房墙壁常年覆盖着黑灰。实践队员在走访中观察到,部分纯种植户家中仍使用老式燃煤炉灶,排烟管道直接通向室外,周边墙角可见明显黑渍。
渔农兼业户则呈现“传统+过渡”的混合用能特征。南丁村村民孙宁家中既有渔船作业用的柴油发电机,也安装了小型太阳能光伏板。“出海打鱼要用柴油,但家里照明、看电视基本靠太阳能,一年能省几百块电费。”他指着屋顶的光伏板介绍。不过受设备功率限制,取暖和做饭仍以燃煤和液化气为主。实践队统计显示,此类农户清洁能源使用率虽高于纯种植户,但传统能源仍占消费主导。
相比之下,非农务工户因收入结构多元化,新型能源接纳度更高。丰城村村民张燕夫妇在镇上企业打工,家中已完成“煤改电”改造,安装了空气能热泵和电采暖设备。“虽然初期投入花了1万多,但政府补贴了60%,现在每月电费比以前买煤省钱,屋里还干净。”她向队员展示改造后的厨房,墙面洁白,不见燃煤痕迹。数据显示,非农务工户中,清洁能源使用率达72%,且多选择电、太阳能等清洁方式。
▲图为农户改造后的厨房
困境凸显,盼转型突破
实践队进一步分析发现,农户用能模式选择受多重因素影响。经济成本是首要考量,一套6千瓦的家用光伏系统初始投资约2万元,即使有政府补贴,部分低收入农户仍难以承担。而且政策支持力度存在差异,靠近镇区的村庄“煤改电”补贴到位率达100%,而偏远村庄补贴发放周期较长。此外,农户认知水平也至关重要。受访农户中,仅42%能准确说出清洁能源的环境效益,部分老年人因使用习惯,对新型设备存在抵触心理。
政策助力,启新程希冀
近年来,随着青岛市“乡村清洁能源替代”政策推进,田横镇新型能源推广成效逐步显现。在南丁村新型社区,统一规划的太阳能路灯沿村道排列,集中供暖系统取代了散户燃煤。“社区建成后,再也没见过烧秸秆的黑烟了,冬天取暖用天然气,厨房里干干净净。”社区居民刘桂香说。
▲图为追根溯源社会实践队队员合照
随着新型能源推广,更多农户开始认识到清洁能源益处,主动参与能源转型。田横镇实践表明,乡村能源转型需长期推进,通过精准施策、持续发力,可逐步实现传统能源向清洁能源平稳过渡。不同生计类型农户用能选择的差异,为差异化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政策持续支持与农户积极参与,让乡村环保转型未来具备发展潜力。在乡村地区,绿色能源正逐步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助力构建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乡村振兴格局。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冉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