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至25日,华南理工大学“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向未来”小队走进佛山市顺德区龙江镇苏溪社区,开展主题为“智创未来,赋能苏溪”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依托学校理工科优势,聚焦乡村科技教育短板,通过开设AI、C++等前沿课程,为社区青少年搭建接触科技的平台,以青春之力赋能乡村教育振兴。
7月15日上午9点,苏溪小学教室里,整整齐齐地坐着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他们好奇地打量着黑板上的标题。突击队队员曾秋泽先介绍诸多知名AI模型作为课程引入,让同学们对当前主流AI形成初步认识。课程创新性地穿插问答环节,拉近与同学们的距离,营造活跃的面对面交流氛围,同学们踊跃提出对AI的好奇与忧虑。紧接着,曾秋泽厘清AI与机器人的关系,列举工厂机械臂等生活中常见的机器人案例,让科技不再遥远;同时讲解AI基本原理,梳理“输入-数据处理-模型训练”的总体流程,帮助同学们建立系统认知。
图为突击队队员曾秋泽给同学们讲解AI知识
课程的重要环节是展示AI的多元应用。突击队队员张翔宇打开笔记本电脑启动软件,向同学们介绍:“这是我们今天要用的AI交互演示系统,大家可以随便提问。”他边说边调出简洁的交互界面,在其鼓励下,有同学提出“如何计划数学学科学习”的问题,系统仅用几秒便给出完整回答,瞬间点燃同学们的尝试热情。曾秋泽顺势引导:“AI就像一个超级图书馆,但它的回答需要我们验证,大家课后可以按照这个方法尝试,看看能不能有新发现。”随后,张翔宇还展示了AI的其他功能——让同学们用不同指令让AI创作同一首词,再打开豆包实时通话功能,让其从内容、格律维度评价不同诗词并打分,进一步激发大家对AI技术运用的探索欲。
图为突击队队员张翔宇给同学们投屏展示AI功能
7月17日上午的C++课程同样充满互动性,正如队员备课笔记所写:“用游戏敲开编程的大门,让代码变得可触摸。”课程准时开始,突击队成员张翔宇从基础入手,全面讲解程序设计关键知识。他详细介绍C++源程序实现的“编辑-编译-运行”三大步骤,让同学们清晰掌握程序从编写到运行的完整流程;针对程序中纷繁复杂的字符集和关键字,张翔宇逐一拆解重点,同学们全程展现出浓厚兴趣。
程序控制结构是此次C++课程的重点。“不同结构的选择关乎程序稳定性”,突击队队员冯祺哲强调。他分别讲解选择结构与循环结构的特点,并通过现场示范代码运行,让同学们直观感受不同结构在适用场景下的不同形式。课程尾声的猜数字游戏反响热烈,突击队队员冯祺哲与张翔宇合作展示程序,屏幕上弹出“请猜一个1-100之间的数字”的提示,两人先示范输入,系统实时反馈“太小了”;随后邀请同学们参与,大家轮流提出并输入数字,几轮尝试后,正确数字被成功猜出,屏幕立刻弹出庆祝动画,同学们都显得意犹未尽。
图为突击队队员冯祺哲为同学们讲解C++相关知识
华南理工大学“向未来”小队的此次实践活动,以强互动性的教学方式,让苏溪社区青少年在亲身体验中感受科技魅力,为乡村科技教育注入新活力。这既是对乡村振兴中教育赋能的具体实践,也彰显了青年学子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担当;而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作为连接高校与乡村的重要纽带,也让“向未来”小队在实践中实现了“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服务乡村实际能力”的目标。
图为课程结束后所有人合影留念
对于突击队队员而言,这段经历是青春成长中宝贵的一课。在与社区青少年的互动中,他们不仅传递了知识,更在“教学相长”中深化对责任与价值的理解。正如队员们在实践总结中所说:“我们带着知识而来,却带着对乡村的热爱与对成长的感悟而归,这份双向奔赴的收获,让青春的价值在服务社会中得到了真正的升华。”
撰文 | 陈思颖
图片 | 陈思颖
审核 | 宋彦熹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思颖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