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探索非遗技艺在当代社会的创新表达,7月18日华南理工大学流光实践团在鹤山市第三中学开展了“乘古迹遗风,扬匠心匠魂”主题非遗拾粹日活动。活动现场,队员们分组带领同学们切身感受扎染魅力,用巧手实践古代工艺,用非遗文化浸润童心,为传统技艺注入青春动力。
活动伊始,古筝琴声袅袅传来,悠扬婉转,声韵悠长。同学们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中央的舞台,眼神中满是好奇与期待,实践团队员马昕欧以经典曲目作为引入,巧妙地搭建起一座沟通古今的桥梁,引领同学们逐步走近非遗文化的世界。从古筝这一承载着千年音韵的传统乐器,到扎染这一蕴含着独特艺术魅力的手工技艺,其中所见所闻所感,无一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文化瑰宝,彰显着绵延不绝、坚如磐石的文化自信。
图为古筝独奏表演
余音未散,现场的同学们还沉浸在铮铮琴声、悠悠古韵中。主持人马昕欧上台朗声道“今天,让我们把耳朵贴近大地,把目光投向另一项同样古老的指尖魔法——扎染。蓝底白花,是天空写给大地的情书;绞缬晕纹,是时间亲手调配的墨彩。下面我宣布:承古技遗风,扬匠心匠魂——非遗拾粹日,现在,开幕!”。
图为老师带领学生们学习扎染
到了实践环节,现场瞬间沸腾起来。各小组的老师全神贯注,耐心细致地指导每一位学生,手把手帮助他们掌握扎结、浸染等关键步骤。学生们则充分发挥创意,大胆尝试,将一块块洁白的布料,通过扎、缚、缀、夹等独特手法,巧妙地变成形态各异的造型,仿佛在布料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艺术篇章。随后,他们小心翼翼地将布料浸入染盆,随着时间推移,深邃的蓝色逐渐晕染开来,蓝白相间的布匹在夏日阳光下泛着光泽,学生们的惊叹声此起彼伏。
图为学生们在晾晒自己的作品
在等待染色的间隙,大家热烈交流心得,分享创意灵感,欢声笑语回荡在活动现场。当一件件独具匠心的扎染作品新鲜出炉,学生们纷纷展示自己的成果,脸上洋溢着自豪与喜悦。这场扎染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们掌握了新技能,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传统文化的种子。当靛蓝染液在乡村校园的夏日里泛起涟漪,传统文化的基因正通过一双双年轻的手,续写着生生不息的传承故事。这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也正在织就传统工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锦绣画卷。
图为学生作品展示
“青蓝印染岁月长,布上花开映日光。 扎结技艺传千古,匠心独运美名扬。”当靛蓝色的染料浸透洁白的布匹,当最终作品在麻绳上迎风舒展,同学们最终晾晒出的不仅是一件件布艺扎染作品,更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历史文脉的传承。通过此次扎染实践活动,让非遗文化真正走进乡村校园,让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在指尖的创作中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华南理工大学流光实践团学子们用青春与智慧,探索了非遗活态传承的创新路径,让布艺与扎染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也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了坚实的青春力量。
(通讯员:吴桐 司御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宇屹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