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北京科技大学且听烽吟实践团以“传承抗战基因,赓续精神血脉”为核心使命,踏上实践征程。团队从前期筹备到实地践行,从成果传播到数字留存,用脚步丈量历史、用创新激活传统,在抗战精神当代传承的时代考卷上,写下了生动的青春答卷,其事迹获国家级主流媒体、社区及校园多平台关注,全网曝光量超7.2万次。
实践启程前,团队以“厚积薄发”为准则,扎实做好前期准备。来自不同专业的成员通过破冰活动打破陌生感,在轻松氛围中凝聚共识;围绕“实践深度与落地性”展开头脑风暴,碰撞出聚焦青年认知、挖掘民间故事等多元思路。同时,团队反复打磨4组访谈提纲与抗战精神认知调查问卷,最终确定以“抗战精神”“英烈精神”为核心,覆盖8处纪念场馆与1个社区的实践路线,为后续行动明确方向。
怀着对历史的敬畏,实践团开启抗战地标寻访之旅。成员先后走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卢沟桥、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等8处场馆,驻足佟麟阁路、北大红楼等英烈纪念地与旧址,在观展、考证史料的过程中,系统梳理抗战精神的历史脉络。此外,团队专访3位抗战老兵与烈士后代,记录超2.5万字口述史,将“烽火战斗经历”与“和平年代坚守”转化为可感可知的故事,为抗战精神传承注入鲜活的“历史基因”。
扎根基层,勾勒抗战精神传承真实图景
为精准把握抗战精神传承现状,实践团深入社区、文化机构、街巷等10余个调研点位。通过回收120余份有效问卷,团队捕捉到青少年对抗战故事的好奇、中老年人对历史记忆的珍视、教育者对抗战精神教育创新的期待,交织成清晰的“抗战精神认知图谱”。同时,成员与社区负责人探讨“抗战精神教育日常融入路径”,与青年学生交流“当代青年所需抗战精神”,在多元视角中凝聚“让抗战精神不褪色”的共识,为实践传播找准方向。
从理论到实践,团队走出场馆、贴近群众,让抗战精神触手可及。在华清园社区,实践团开展两场特色宣讲:一场以“抗战薪火传,赓续民族魂”为题讲述抗战小英雄故事,同步教唱《红星闪闪》;另一场创新融合越剧艺术演绎抗战事迹,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抗战故事“活起来”,相关活动获社区专题宣传报道。
为扩大抗战精神影响力,团队构建“线上+线下”传播矩阵。线上搭建微信公众号、抖音、哔哩哔哩等7大宣传平台,开设“烽吟行迹”“烽火长歌”栏目,截至终期发布推文29篇、全平台作品60余件,总浏览量突破4.5万次,其中微博单平台浏览量超2万次;线下获国家级主流媒体关注,《中教网》以《聆听先辈故事,传承实干担当》为题报道团队拜访抗战先辈后代的事迹,全网权威传播曝光量超7.1万次。
团队还以创新形式为抗战精神传承注入活力:发布卡通IP“薪小火”,设计书签、徽章、明信片等文创产品,让抗战精神具象化;以实践历程为蓝本制作抗战精神主题微电影,用镜头语言融合历史厚重与青春活力。此外,团队搭建专属网页,构建集抗战故事、访谈实录、文创设计、纪录短片于一体的“抗战精神数字记忆库”,让抗战记忆突破时空限制,实现永久留存与持续传播。
此次实践,且听烽吟实践团既是抗战历史的“忠实记录者”,更是抗战精神的“青春传播者”。正如团队成员所言,青年传承不是终点,而是精神接力的起点。未来,团队将继续以青春之力播撒精神火种,让抗战基因在时代浪潮中永续传承,为民族复兴注入青春动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何欣妍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