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讯(通讯员 温佳苗、杜子珺、于婷婷、张洁、郑欣悦、张双)为响应“深扎基层、解码文脉、知行合一”号召,落实大学生“三下乡”“传承文脉、助力振兴”要求,河南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学院“溯九曲黄河文脉,传千年岐黄仁术”中华文化传承团,以“守护黄河根脉,激活中医智慧”为主线,赴黄河大堤与河南博物院,开展为期两天的研学实践。
7月4日,团队抵达黄河大堤。队员们聆听“地上悬河”的形成原因及历代治水历程,从古代的疏导治水方法到现代黄河护岸工程的科学设计,系统了解黄河治理的发展脉络,深刻认识到黄河安澜对民生的重要意义。2023级放射医学专业温佳苗结合专业知识谈到,黄河防汛工作中“防患未然”的思路,与中医“治未病”的理念高度契合,二者都是通过提前防范与科学养护,降低风险、守护安全。此外,堤坝上留存的防汛石、警示碑等实物,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历代人对黄河治理的重视,进一步理解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关系,深化了对黄河生态保护必要性的认知。
▲图为队员们参观黄河大堤的合照
7月5日,团队前往河南博物院开展研学。在相关展厅内,队员们围绕黄河流域中医药文明发展主题,重点参观了反映古代中医药技艺的文物展品。通过观察文物、阅读讲解资料,结合所学专业知识,队员们探讨了古代中医药器具的使用逻辑与现代医药技术的关联,发现古今医药发展虽在工具、技术上存在差异,但“提升药效、服务民生”的核心初心始终一致。同时,队员们也从文物与史料的对应中,明确了黄河流域作为中医药文化重要发源地的历史地位,了解到黄河文明对中医药发展的滋养与推动作用。“原来黄河流域不仅是黄河的家园,更是中医文化的根源所在。”杜子珺同学在参观过程中,看着这些承载着历史的文物,轻声感叹道。
▲图为队员们参观博物院的合照
此次研学实践,让队员们有效串联起黄河文化与中医药智慧,既丰富了文化与专业知识储备,也进一步坚定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大家表示,未来将持续以青春力量推动黄河文化与岐黄仁术在新时代的传承发展,为文化振兴与基层服务贡献青年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双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