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传媒学院“新”欣“乡”荣社会实践团:以行动诠释青年使命,用知识赋能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5-08-25 14:3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蔡雨函、张斯文、李云龙   阅读 1.9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25日讯(通讯员:蔡雨函、张斯文、李云龙)近日,河北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新”欣“乡”荣社会实践团到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北社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入田间地头,围绕产业发展、人才培养、文化建设、生态保护和组织建设等方面展开深入调研,助力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为北社村持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青春智慧和实践力量。

走村入户办实事,倾听民声谋发展

实践团成员们与北社村两委开展以“引领乡村共富”为核心的座谈会,双方围绕非遗文化、一村一品等议题展开深度研讨,针对实践团成员们专业所长,提出“文化+”实践方案,助力村集体产业拓宽线上销路。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村两委开展座谈会。赵玺茜 供图

接着,在当地村委成员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们挨家挨户与村民面对面聊家常、谈变化、说发展、述亮点,详细了解他们在衣食住行、生产以及文化需求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认真倾听需求,详实记录问题,用方言土话讲透“大道理”,让乡村振兴政策深入田间地头。

图为实践团成员走访老村书记。邹雨轩 供图

同时,实践团成员开展实地调研活动,深入当地文化馆和琪炒制作基地,参观“农作文化、状元文化、非遗文化”三大主题展区,参与古法炒制全过程,近距离感知乡村发展的文化根基和发展魅力,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坚定了为乡村振兴奋斗的决心和目标。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调研文化馆。邹雨轩 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琪炒制作基地参观、学习、制作琪炒。贺毅凯 供图

融文兴业绘新篇,凝魂聚力促振兴

以文化人,以文兴业,以文惠民。结合北社村实际情况,实践团成员们以“语言筑基+文化赋能+实践增效”为核心,用吟诵、做手工等寓教于乐的方式,运用手工话筒讲述理想等富有成效的教学环节,为当地孩子们开展 “读—说—做” 一体化推广路径,助力当地培育出一批“会表达、懂文化、能实践”的乡村“小人才”。课堂之外,实践团成员们采用“小手拉大手”“点对点”模式,通过捐赠图书,打造乡村图书角,通过书信的方式,开展长效“结对子”活动,让人才振兴的根基在教育土壤中不断向下扎根生长。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童伴妈妈捐赠图书。贺毅凯 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村里孩子上完课的大合照。邹雨轩 供图

同时,实践团成员们充分借鉴“建设健康乡村”的宝贵经验,围绕“健康+”概念,开展“板凳课堂”“方言快板”,将健康知识融入家常对话,把健康宣讲送到“家门口”,让科普活动接地气,让老年人听得懂、用得上、学得会。实践团成员们立足基层实际,让健康科普扎根田间地头,以专业力量赋能乡村振兴。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老人宣讲。赵玺茜 供图

除此之外,实践团成员们以专业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让文化服务触达民心深处,走进老年人家里“唠”家常,走进老年入心里,对于高龄、独居、空巢、等特殊困难老人拍照片、送相框。“来,爷爷奶奶,看镜头,笑一笑!”在拍摄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们蹲下来为老人调整姿势,选择合适的位置为让镜头更具“乡土温度”。这不仅是是对乡村文化根脉的守护,更是让乡村振兴在人文关怀中走深走实。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老人送照片。赵玺茜 供图

数字赋能创融合,创新驱动谱新章

实践团成员们利用学科优势积极探索“直播营销+视频宣传”的创新模式,助力当地文创产品、特色产品的推广与销售,将文化故事融入直播讲解,真正实现“流量”变“销量”,让村民亲眼见证了“小屏幕”对接“大市场”的力量,助力当地数字经济发展。

图为实践团成员通过直播宣传推介特色产品。贺毅凯 供图

同时,实践团成员们使用“AI+文创”的设计,通过数字化技术,打造文创产品、动态数字素材,为乡村产业规划新营销路径,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助力当地以数字经济新模式激活乡村文创产业潜力,让“数据”与“创意”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图为实践团成员通过AI技术制作文创产品。邹雨轩 供图在北社村的振兴实践中,实践团成员们用青年力量挖掘乡村价值,乡村远不止产出粮食,其独特生态环境与民俗文化蕴含无限潜力,彰显 “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的深远意义。通过本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们在调研实践中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让青春力量为乡村发展增动能增效益,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增信心增动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斯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64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