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邮电大学“邮探宿迁 文韵流芳”实践团前往宿迁开展探寻中华文化、触摸古城脉络暑期社会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25 15:2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石俊杰,魏秀晨,王子霖,吴晓羽、滕茗妍   阅读 1.5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推动大学生深入基层开展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为响应这一号召,南京邮电大学“邮探宿迁 文韵流芳” 实践团近期走进宿迁,沿着 “历史遗迹 — 文化载体 — 红色记忆 — 创新工艺” 的脉络,用脚步丈量古城的文化年轮,前往项王故里、马陵公园、洋河酒厂等地点,开启了一场探寻中华文化根脉的实践之旅。

寻古迹遗址:楚魂河韵凝风骨

【溯楚韵雄风:项王故里识英雄】

刚踏入项王故里景区,浓郁的楚风汉韵便扑面而来。实践团成员站在项王故里的大雕塑前站定,举旗合影。大家一起齐声喊出“楚韵千年雄魂在,青春接力涣新篇”的口号,西楚霸王的雄威在我们每一个西楚儿女的口号声中尽数显现。

图为项王故里雕塑前合影

穿过气势恢宏的“盖世阁”,耳畔的喧嚣渐渐淡去,庭院里那棵相传为项羽手植的古槐,见证着千年岁月。讲解员指着殿内陈列的青铜剑,讲述着楚汉相争的烽火故事——从巨鹿之战的破釜沉舟,到垓下之围的四面楚歌,再到乌江自刎的悲壮抉择,生动的叙述让历史场景仿佛就在眼前。成员们一边听着项羽的传奇,一边记录着楚式建筑的特点。大家无不深切体会到这片土地上英雄文化的深厚积淀,也更明白了 “英雄” 二字背后承载的责任与担当。

【倚城楼望川:东关口上览运河】

 从项王故里出来,沿着古街漫步片刻,便来到了东关口古城墙遗址。如果说项王故里藏着宿迁的精神底气,那么东关口的城墙则守着这座城市与外界相连的脉络,是宿迁 “因河而兴、依河而盛” 的生动注脚,更是运河文化在苏北大地落地生根的鲜活载体。

图为东关口城墙顶上望京杭大运河

实践团成员拾级登上城墙。站在城墙上远眺,京杭大运河如一条碧绿的绸带在脚下延伸,河面上偶尔有货船缓缓驶过。“这城墙既守护着城郭,又见证着运河边的繁华。” 当地文保员的话让大家明白,东关口不仅是一处城防遗址,更是宿迁作为运河重镇的鲜活见证。

访展馆市井:一文一俗知历史

【观馆藏历史:博物馆中串文脉】

带着在项王故里和东关口的所见所感,实践团走进了市博物馆。实践团成员们带着明信片走入展馆,寻找对应的馆藏物品打卡留念。在展厅里,新石器时代的石斧、汉代的陶楼模型、清代的漕运地图等文物依次排开。实践团成员静静凝视,正是在这器物与建筑、地图与模型的交响中,大家拼凑出了宿迁历史的清晰脉络——从石器劈开混沌,到汉瓦叠起广厦,再到运河载来千帆,一段文明的长河,终于在此连缀成波光粼粼的整体。

图为 市博物馆前合影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馆内打卡明信片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馆内打卡明信片图为实践团成员在馆内打卡明信片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馆内打卡明信片

【拾市井遗珍:古玩城里听旧事】

离开市博物馆,实践团来到西楚古玩城,这里的老物件带着更浓厚的生活气息:摊位上,光绪年间的瓦当、民国时期的宿迁城地图、带着楚式龙纹的陶哨,这些物件没有博物馆里的文物那般规整精致,却多了几分岁月摩挲的温润感,仿佛每一道划痕、每一处磨损都藏着一段普通人的生活记忆。

实践团成员采访了一个守摊老爷爷,平淡的语句中,爷爷将自己从事收藏业的故事娓娓道来,内心的激动与骄傲也油然而生。“那时候城墙还没修复,但运河水一直流淌…”温暖的话语像小溪一样在每个成员的心里缓缓流淌,我们恍然明白,历史从不是割裂的片段,它既藏在博物馆的展柜里,也留在市井老物件的褶皱中,既记录着一座城市的发展,也承载着普通人的日常。这种 “宏大叙事”与“市井记忆” 的碰撞,让大家对宿迁历史的理解更添了一层细腻与鲜活。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摆摊老爷爷

瞻战地荣光:红色魂脉续新篇

探访完宿迁的历史文脉,怀着对宿北大战红色文化的敬仰,成员们来到了马陵公园。大家在烈士纪念雕塑前驻足瞻仰,合影留念,以镜头记录对先烈的敬意。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马陵公园雕塑前合影

马陵公园内,宿北大战纪念馆庄严肃穆。实践团成员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馆内,站在泛黄的战报复印件、锈迹斑斑的步枪、磨损严重的军用水壶等展品前,认真聆听讲解员讲述那段 “以少胜多” 的英雄史诗。泛黄的电文上还留着当年指挥员仓促写下的修改痕迹,复原的战壕场景中,仿真战士模型手持武器、匍匐前进,让大家仿佛置身于当年的战场。

图为在宿北大战纪念馆前合影

图为成员在馆内参观

从楚汉争霸时破釜沉舟的豪气,到革命年代挺身而出、舍生取义的赤胆忠诚,宿迁大地上的担当精神,从未随岁月褪色,反而如一脉热血,奔流不息。实践团成员田笠宏说:通过这次旅行,我更加明白了脚下的和平之路,源自何处、得来何等不易。

悟匠心传承:岁月新酿启未来

在宿迁的小巷里,孕育了江苏名酒洋河酒。成员们抱着对传统匠心与现代工艺融合的好奇,来到了洋河酒厂文化旅游区。

图为实践团在洋河酒厂文化旅游区门口合影

还未走进大门,酒香便四溢扑鼻。实践团成员走进酿酒车间,听讲解员讲述酿酒的步骤和工艺,在泉边听着 “美人泉” 的传说,在地窖参观满目琳琅的储酒坛子,心中满是震撼。

图为储酒地窖图片

在品酒环节,大家细嗅慢饮,洋河酒的绵柔甘润悄然漫过舌尖。讲解员说:“酿酒和传承文化一样,既要守住老方子,又要创新。”这句话点亮了大家心中的共鸣:传统技艺的传承,恰似这一杯佳酿,离不开对历史的敬畏,也离不开向未来的创新。唯有在坚守中沉淀,在创新中突破,文化的脉络才能如酒香一般,历久弥新、醇厚延绵。

文脉永续,青春担当:让文化之韵流芳千古

从楚风汉韵的历史遗迹到市井烟火的民俗记忆,从红色热土的精神传承到传统技艺的守正创新,南京邮电大学 “邮探宿迁 文韵流芳” 实践团的足迹,不仅串联起宿迁这座古城的文化基因,更勾勒出中华文化 “薪火相传、与时俱进” 的生动图景。

此次实践是大学生响应国家 “三下乡” 号召的具体行动,让青年学子在触摸历史中坚定文化自信,在感知传承中明确使命担当。正如运河之水不舍昼夜,中华文化的传承也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接力。实践团成员将带着这份收获,以电子信息的专业所长,用新媒体技术讲好宿迁故事、传播中华文化,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奔涌向前,千古流芳。

撰稿| 石俊杰,魏秀晨,王子霖,吴晓羽

图片 | 倪一川,石俊杰

指导老师| 范建鹏

审核 | 刘荣飞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滕茗妍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50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