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苏区精神对当代青年心理成长的启示,推动红色文化与积极心理学融合创新,行至实践团以“苏区精神点亮青春心灵”为主题,通过实地研学、问卷调查、创新实践三大板块,探索红色基因传承与青年心理韧性培养的新路径。
一、实地研学:在红色根脉中汲取心理力量
实践团首站走进龙岩市博物馆和中央苏区历史博物馆,通过文物史料与专业讲解,系统梳理苏区革命历史。团队成员聚焦“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等精神内核,结合心理学中的抗压机制和心理韧性理论,展开“逆境中的心理韧性”主题讨论。
“革命先辈在物资匮乏、敌强我弱的困境中仍能保持信念,这种精神对当代青年应对学业压力、职业迷茫具有深刻启示。”团队成员在分享中谈到。研学活动将红色历史转化为生动的心理教育素材,为后续实践奠定了理论与情感基础。
二、问卷调查:精准把脉青年传承需求
为科学评估大学生对苏区精神的认知与需求,团队设计并发放《苏区精神与青年心理品质》问卷,覆盖200余名学生。调研显示:76%受访者认同苏区精神对心理韧性培养有积极影响,但83%希望以沉浸式、互动性活动替代传统宣讲。
数据进一步揭示,青年群体对“团队协作”“逆境应对”等心理品质需求突出,这为团队创新传播形式提供了方向。我们需要打破常规思路,结合新时代的技术特点,与传统的文化相结合,创造出更能让新时代青年人沉浸式体验的新型传播方式。因此,团队结合近年来产生的沉浸式体验剧本杀,打造出一款与苏区精神相融合的新型剧本杀。
三、创新实践:剧本杀激活红色文化生命力
结合青年兴趣与心理学原理,团队原创“信仰之路”红色剧本杀。剧本以苏区革命为背景,融入角色成长线、团队解谜、线索推理等环节,参与者通过扮演历史人物,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信念的力量。
“通过角色抉择,我深刻体会到革命者的牺牲与坚持,这种‘共情式学习’比课本更震撼。”一名参与者反馈。这些参与者大部分都被一种沉重又滚烫的情绪包裹。在拿到角色的结局卡后,他们的心中对那段历史多了份沉甸甸的敬意。通过这种沉浸式的方式,人们体会到了战争中没有什么完美的选择,明白了这其中深藏着的无奈与伟大。以剧本杀的模式,让人们对于那段历史、那些战士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层,而是能够更深层的理解他们之中所蕴藏的精神内核。
行至实践团以“历史溯源—需求调研—创新转化”为主线,探索了红色精神传承与心理品质培养的融合模式。项目不仅为青年提供了抗压韧性的历史参照,更以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让苏区精神焕发时代光彩。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化成果,推动红色心理教育走向更广阔平台。
通讯员:陈汶淇
指导老师:邓海云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转载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李雅雯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