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焕新颜,清波绘新篇——厦门大学“化萤筑绿”实践队探访新厝村污水处理实践之旅

发布时间:2025-08-24 16:5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常在   阅读 1.3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近日,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萤筑绿”实践队的12名队员奔赴漳州市漳浦县新厝村,开启了生态治理调研实践。这场以“污水治理”为核心的探索之旅,不仅揭开了乡村水环境蜕变的奥秘,更勾勒出一幅生态与民生共赢的鲜活图景。

▲图为现新厝村坑塘景象

沿着村道前行,一汪碧水映入眼帘:岸边香蒲摇曳,美人蕉盛放如霞,小鸭悠然戏水,泛起层层涟漪。很难想象,这里曾是水体黑臭、蚊虫肆虐的“生态痛点”。村委工作人员口中曾经水体发黑发臭、旁边旱厕分布的水塘与眼前的诗意景象形成强烈反差,不禁让人追问:这片土地如何完成从“生态困局”到“田园画卷”的蝶变?据镇负责人介绍,新厝村的蜕变始于一场“精准施治”的生态革命。面对水体污染难题,当地政府联合专业机构,根据受污染水体相关指标,开出“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修复+水系连通+资源化利用”的综合药方,并将生态修复与资源转化作为治理核心。

在工作人员带领下,实践队员走进了新厝村生活污水处理厂,见证了科技赋能的治理智慧。污水处理厂采用了“格栅——调节池——一体化设备——消毒——巴氏计量槽”工艺,以SBR技术为核心,通过进水、缺氧、好氧、沉淀、排水五阶段循环,借助厌氧菌分解有机物、聚磷菌靶向除磷,让污水“改头换面”。处理后的清水排入坑塘,经水生植物与增氧机二次净化,最终汇入大海。在经过多个步骤并在多种微生物作用下,污水彻底“焕然一新”。处理后的清水排入坑塘,经水生植物与增氧机二次净化,最终汇入大海。同时,实践队员也采集了村内污水处理厂的相关水样,为进一步的化学分析作准备。

▲图为新厝村污水处理厂工作人员为实践队员采集水样

更令队员们感动触动的是,新厝村成功将“污水”转化为“活水”,实现了对污水资源的再利用。村委工作人员介绍,此前村民依赖地下水,灌溉用水紧缺。污水处理厂建成后,经生物和增氧机深度净化,坑塘水成为主要灌溉水源。达一级标准的再生水,通过智能化灌溉系统输送至45亩农田,滋养出闻名遐迩的六鳌地瓜。同时当地采用智能喷灌系统,农民可根据作物与季节的不同灵活调节水量和时间,进一步提高了产量。“生态循环、农水农用”的模式,不仅破解了灌溉难题,更让农产品品质跃升,带动村民增收。如今,塘边新建的健身设施与正在规划中的公厕,让曾经的“污染死角”变身村民休闲的“幸福港湾”。

▲图为村委工作人员为实践队员展示新厝村喷灌技术

通过进一步对政府工作人员与当地村民的采访,实践队员们深切体会到六鳌镇的治理兼顾环境改善与民生需求,成本可控、成效显著,为乡村生态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在与漳浦县政府工作人员的访谈中,实践队员了解到新厝村的经验将作为样板向全县推广,龙美村黑臭水体治理已纳入重点工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始终贯彻于工程师精心设计的生态方案,以及每一滴再生水润泽土地的生动实践中。在走访中,鳌东村村民也表示政府清淤工作成效显著,同时也分享了净化虾塘的“水精灵”技术,为水质治理提供了新思路。

▲图为化萤筑绿实践队与工作人员合影

从黑水横流到清波荡漾,从生态短板到发展优势,新厝村的蜕变,不仅是乡村振兴的缩影,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寓言。化萤照亮兴乡路,八闽筑绿新时代。化萤筑绿实践队将在“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号召下,继续加强对生态治理与环境保护的思考与探索。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常在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3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