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政法大学“古道新韵”社会实践团队赴大理剑川探寻民族文化赋能之路!

发布时间:2025-08-23 21:4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黎乐妍   阅读 5.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随着我国文化和旅游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各地推进文旅深度融合的创新性举措频出。2025年7月5日至7月10日,华东政法大学“古道新韵”社会实践团队前往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开展社会实践,深入了解剑川这座千年民族乡对民族文化的活化利用现状以及发展经验,与剑川县文化馆馆长、非遗传承人、沙溪镇政府工作人员、剑川县文旅局、乡村振兴局负责人以及游客进行深度访谈调研。

图为实践团队在沙溪镇政府调研所摄

实践全过程记录

7月5日上午,实践团队首站走访剑川县文化馆。杨万涛馆长向团队详细介绍了剑川县民族文化资源与保护现状,重点介绍了非遗传承人选拔逐层上报的规范化流程,近年来文旅融合发展带来的新机遇以及剑川县在推动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上开办文化培训班,非遗活动进校园等新举措。团队还实地考察了文化馆下属工作站、艺术团及剑阳楼博物馆群,深入了解中央美院驻剑川工作站在文创产品开发、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创新实践。

▲图为兴艺木雕厂一楼展品柜上陈列的木雕工艺品

中午,团队走访剑川县兴艺木雕家具厂,调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剑川木雕"的保护传承情况。负责人陈利芳老师详细介绍了剑川木雕的历史渊源、“深层镂空雕”的工艺特点和产业发展现状,提出了非遗传承人队伍中年轻人比例少,非遗制作周期长,盈利低等发展问题。团队成员还重点了解了该企业"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创新做法以及"基地+工匠""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链格局。近年来,甲马版画与木雕工艺品充分回应市场需求,除了传统的产品外,更制作出了一批批为年轻人所喜好的文化IP联动产品,让这项传统非遗技术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

7月6日,团队深入剑川古城早市体验当地市井生活,与早市上的赶集人交流,了解到,随着剑川县近年来的文旅发展,周边县城的生意人也随之慕名前来,借着旅游旺季在剑川做生意。团队成员还走访了两位省级非遗传承人刘丽湖和杨银梅的布扎工作室,调研传统手工艺的市场化路径,重点关注了"非遗+研学"等创新模式在传统工艺传承中的作用,了解到,杨银梅老师的团队中多为“兼职”绣娘,即绣娘们在家务农之余,通过布扎工艺填补家用,带动了一批乡村女性就业。此外,杨老师通过店内精美的工艺品向成员们解释手工制作的不可替代性。

7月7日,团队赴沙溪镇开展专题调研。沙溪镇文化站杨惠铭站长详细介绍了"沙溪复兴工程"的实施成效,秉持“修旧如旧”理念,避免大拆大建,复原古建筑等激活沙溪古镇原真性民族文化,激发出沙溪古镇在众多同质化古镇中的竞争力。而沙溪镇也正是通过慢节奏、深体验的模式吸引了一批批旅居者。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杨小燕重点分享了沙溪镇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和旅游业态管控方面的创新做法,始终坚持规划先行,通过活化利用,将古建筑打造成非遗体验馆、书店等文化场所。当晚,团队还与当地致富带头人李德斌就白族饮食文化传承发展进行深入交流,聆听老人通过八大碗向食客们讲述背后的故事与文化寓意的经历,了解当地居民在民族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方面的积极参与。

▲图为修复后的沙溪古镇古戏台

7月8日,团队走访剑川县文旅局,系统了解剑川县"文化+"发展战略和"全域旅游"规划。同日,团队与大理大学法学院师生开展座谈,就非遗保护、文旅融合发展的法律措施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7月9日,团队赴剑川县农业农村局调研。张沛副局长详细介绍了剑川县在乡村振兴中的多维度实践,重点探讨了民族文化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并了解到,剑川县一、二产业发展并不突出,基于剑川县悠久的历史以及丰厚的民族文化,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剑川县发掘民族文化、打造文商旅融合道路的巨大潜力。

总结与宣传

▲图为团队成员设计的公众号logo

通过为期一周的深度调研,团队系统掌握了剑川县以民族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和典型经验,认识到剑川县成功构建了“政府统领、村民参与、市场驱动”的高效协同机制,实现了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的良性循环。此外,团队成员还积极运营创设的“古道新韵”公众号,通过剪辑实践视频,设计旅游宣传手册等积极剑川县民族文化与宣传实践成果。此次调研不仅深化了师生对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认识,也为进一步探索乡村振兴的"剑川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下一步,团队将基于调研数据,深入分析民族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机制,为同类地区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黎乐妍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6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