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秦浩)2025年7月20日至7月27日,西安外国语大学教育学院13名实践队员,在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市石门镇中心学校开展了为期7天的暑期“三下乡”支教活动。
初遇:带着忐忑,奔赴热爱
初到石门镇中心学校,实践队员们满怀热情也带着一丝忐忑。实践队员秦浩表示,出发前他既期待把精心准备的课程带给孩子们,又深感“老师”二字责任重大。在经验丰富的实践队员带领下,团队迅速投入工作,分享备课技巧,互相鼓励,明确了此行不仅是付出,更是共同成长的契机。
相伴:课堂内外,双向奔赴
(一)课堂:从“教会”到“懂得”
如何将知识生动地传递给孩子们,是队员们备课的重点。实践队员秦浩在英语课上,巧妙运用字母串联单词、将游戏融入教学。在进行数字教学时,他与搭档徐子璇共同设计了“数字炸弹”游戏。孩子们为了避开“炸弹”,争先恐后地记忆1到11的英文单词,课堂气氛活跃,从最初的沉默被动转变为积极抢答。随后的“字母代表简单单词”教学也因孩子们高涨的热情而格外顺利。实践队员秦浩感慨,看到孩子们眼中闪烁的求知光芒,他深刻体会到教育的意义在于点燃内心的火种。
▲图为实践成员秦老师教授字母代表简单单词。徐子璇供图
(二)课外:被童真治愈的时光
课堂之外,孩子们纯真的信任成为队员们最珍贵的收获。实践队员们与孩子们在操场上奔跑,一同完成手工作品,倾听他们的课后悄悄话。孩子们会将画着“老师辛苦”的卡片塞给队员,在雨天悄悄在秦浩桌上放一颗糖,或是追着询问“明天还能教我们体育吗?”这些细微的互动,如同夏日的暖阳,让实践队员们在忙碌中感受到纯粹的快乐与满足。
(三)团队:一群人的“并肩作战”
支教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团队的紧密协作。每晚,石门镇中心学校的办公室灯火常明至深夜。队员们围坐在一起:有人对着电脑修改课件,有人在笔记本上记录当天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和反馈。他们分工合作,共同打磨课程,探讨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难题,甚至在遇到暴雨天气时互相加油打气。绿色的实践队服见证了无数并肩“战斗”的时刻:有人蹲下为孩子系紧鞋带,有人教唱新的英文歌曲,有人在黑板上一笔一划认真书写。实践队员表示,是共同的热爱与团结,支撑他们克服了实践中的种种困难。
离别:带着力量,重新出发
实践结束当天,黑板上写满了孩子们的话语。“秦老师,明年还来吗?”“我想当老师,像你们一样。”孩子们用稚嫩的笔触表达了愿望和对知识的渴望。实践队员们表示,这些愿望不仅是孩子们的期许,也为未来的实践者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临别之际,队员们承诺“下次再聚”,转身时眼中满是不舍。实践队员秦浩在回顾这段经历时表示,这份“美好”源于见证孩子们的积极变化,源于团队的共同成长,更源于自身能力的提升。
▲图为秦老师和徐老师与所带班级学生在校园内的合影。吴佳佳供图
为期七天的支教时光虽短暂,却给所有参与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实践队员们深刻体会到教育的温度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倾听、陪伴与理解;也明白了成长的分量,需要勇气、责任与热爱交织,方能成为前行的动力。未来,这段石门镇的支教经历将化作心底的火种,带着孩子们纯真的笑容和团队的温暖力量,激励着实践队员们在各自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有些故事虽会暂告段落,但其中收获的感动与成长,永不褪色。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伍嘉欣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