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传承——银饰与指墨中的湘楚文脉

发布时间:2025-08-21 22:5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兴宸   阅读 1.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湘楚大地的文化长卷上,苗族银饰锻造与三峡指墨画犹如并蒂双莲,虽形态迥异却同根同源。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团队通过"三下乡"实践活动,对两项国家级非遗的深入调研,揭示了传统工艺在当代传承的共性与个性,为湘楚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两项技艺在文化内涵上展现出惊人的一致性。银饰纹样中的蝴蝶、凤凰,与指墨画里的巫山云雨,都是湘楚先民自然崇拜与生命意识的艺术升华。团队成员在调研笔记中写道:"银饰的金属光泽映照着苗族的生命观,指墨的氤氲气象承载着巴楚的山水魂,它们共同构成了湘楚文化的DNA。"这种文化基因的延续,不仅依赖于技艺本身的传承,更需要对其精神内核的深刻理解。麻利明老师锤下银花的每一次绽放,习永钦老师指间墨韵的每一处流转,都在诉说着匠人们对文化根脉的坚守。

在传承方式上,两项非遗呈现出有趣的对比。银饰锻造强调严格的工艺程式,从熔银温度到锤击力度都有精确标准,体现着"器以载道"的造物理念;指墨画则更重即兴创作,讲究"意在指先"的艺术直觉,彰显"道法自然"的审美追求。这种差异在传承人身上得到鲜明体现:麻老师的工作台工具排列井然有序,每个动作都如机械般精准;而习老师的画案则随性洒脱,创作时常有意料之外的妙笔。团队成员发现,正是这种刚柔并济的特质,共同丰富了湘楚文化的表现形式。

面对现代社会的冲击,两项技艺不约而同地探索着创新之路。银饰锻造尝试将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结合,开发符合年轻人审美的时尚饰品;指墨画则通过题材拓展,在传统山水之外融入当代生活场景。这种创新不是简单的形式改变,而是对文化生命力的延续。正如习永钦老师所说:"传统不是静止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江河。"团队成员在调研报告中特别强调,非遗保护要避免"博物馆式"的封存,而应追求"活态传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兴宸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5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