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三下乡”|茶园山的星火对话:在青年毛泽东的足迹里读懂传承
七月的娄底,暑气翻涌着稻浪,蝉鸣撕扯着流云。我作为长沙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马研青迹”暑期社会实践团的一员,追寻1916年青年毛泽东留下的游学足迹,一步步走进茶园山。古樟垂荫,老屋默立,山风裹着茶香拂过耳际,仿佛在低语: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曾听过一个青年与中国的对话。
一盏桐油灯:如何让历史开口说话
苍山居爱乐行营地的陈列馆内,负责人陈莉指着一盏复刻的桐油灯,讲起多年前的回忆。那是她第一次踏足茶园山,偶然听村中老人颤巍巍说起,青年毛泽东曾在此与长工王海文蜷坐灯下,探讨“民众疾苦”与“救国之道”。“那晚我失眠了,”她说,“这些滚烫的记忆,不该被黄土埋没。”
如今,这簇微光已燎原成炬。研学课堂里,孩子们正通过展览馆重温“桐油灯夜话”;调研访谈时,78岁的退休村支书在调研问卷上挥毫疾书:“盼政府立项,护住根脉!”这份恳切,在我们与娄星区政府工作人员的座谈会上有了回响——从散落的遗迹拼图,串珠成链的研学路线,再到红色课程走进中小学课堂,一条“从历史通往当下”的路正越拓越宽。
一堆旧砖块:照见红色基因的活态传承
“苍山居?我熟哩!”东冲村纳凉的爷爷摇着蒲扇,眼里闪着光,“当年毛主席来过这里!”他指向刘且侯家旧址的残垣。斑驳的砖块沉默着,却让历史有了温度。
更鲜活的温度在村庄的呼吸里。曾经寂寥的村道,因研学团队而喧腾;离乡的年轻人回来了,有人穿上讲解员的制服,有人成了营地的园艺师。当李大娘指着墙上的老照片说:“现在懂了,毛主席为啥要走村串户!”——那一刻我突然明白,红色基因从不是标本,而是能让日子拔节生长的活泉。
一场跨时空答辩:青年与时代的双向奔赴
青年毛泽东游学与调查研究历史陈列馆内,泛黄的《游学笔记》复印件上,墨迹如刀:“身无分文,心忧天下。”百年后的我们,以躬身实践回应这份赤忱:带着当地的孩子们身临展馆还原游学故事,陪村民口述抢救濒危记忆,重走山路时用脚底板丈量信仰的坡度。
就像调研中发现的,年轻一代与红色历史的“时差”,恰是创新的契机。当00后的我们与80岁老党员对坐长谈,两代人的碰撞迸溅出星火——或许该用Vlog剪辑老人的皱纹与笑声,用沉浸式话剧复刻“青年毛泽东24小时”,让历史从教科书跃入生活场景。传承,本就是一场跨越百年的青春接力。
后记:灯火长明处,青春正作答
离山那日,暮色四合。苍山居的灯火次第亮起,与天际星子连成一片。恍惚间,那盏桐油灯从未熄灭——它跳动在村民讲述往事的眸光里,熔铸于青年返乡创业的汗水中,更烙印在我们笔尖沙沙作响的调研报告上。
返校时,背包沉了许多。塞进去的不只是访谈录和影像,更有一粒被信仰浇灌的种子。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既是星火的守护者,更要成为添柴人。让红色基因在乡土叙事中生生不息,这便是茶园山交付我们的时代答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原鑫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