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甘南卓尼洮河碧波映照着青山藏乡风情浸润着大地。兰州财经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学院以“探卓尼洮河之美,赴一场洮河之约”为主题的“九曲逐浪”三下乡队伍怀揣热忱与责任在这片土地上开展了为期十余天的实践活动。从文化传承到教育帮扶从生态调研到民生关怀学子们用脚步丈量乡村肌理用行动诠释青春担当为卓尼的夏日注入了别样活力。
一、文化寻根:触摸藏乡文脉,守护历史瑰宝
卓尼的魅力藏在洮河的波光里也刻在非遗的肌理中。队伍首站走进洮砚博物馆在讲解员的引导下细赏唐宋至现代的洮砚珍品。从石质的温润细腻到雕刻的巧夺天工队员们深刻体会到这方“四大名砚”背后是工匠们世代相传的坚守更是藏汉文化交融的见证。“每一道纹路都在诉说故事我们有责任让更多人看见这份美。”一位队员在日记中
队员们深入古老村庄分组拜访藏族老人、参观特色寺庙听老人唱悠扬的藏歌讲村庄的百年变迁在古朴建筑与精美壁画前感受宗教文化与民俗传统的共生。这些经历让学子们明白乡村振兴既要守护绿水青山更要留住文化根脉。
二、教育帮扶:播种知识种子,点亮童年时光
“老师,这个英语单词怎么读?”“哥哥,帮我看看这道数学题!”在卓尼的乡村教室里这样的提问声此起彼伏。队伍深知教育对乡村的意义提前策划并开展了儿童学习娱乐班报名活动45名孩子的积极参与让队员们坚定了“上好每一堂课”的决心。
课堂上志愿者们化身“小老师”用英文儿歌教发音用趣味游戏讲数学为孩子们辅导功课、梳理薄弱点。课后一场热闹的趣味运动会点燃了托管班的热情接力赛跑中孩子们冲刺的身影充满活力两人三足项目里默契的配合让欢笑声传遍操场。“看到他们脸上的笑容所有疲惫都烟消云散了。”志愿者的话语道出了心声。
针对留守儿童和家庭困难的孩子队伍还一对一制定辅导计划夜幕下与老人促膝长谈时特意了解孩子们的学习需求用镜头记录下他们质朴的笑脸也记下了村民们“盼娃成才”的殷切期望。
三、生态调研:解码洮河之美,践行护河使命
“洮河是卓尼的母亲河守护它就是守护这里的未来。”作为农林经济管理学院的学子队伍将生态调研作为核心任务。沿洮河两岸走访时队员们听护河员讲述日复一日的清理坚守记录生态旅游给沿岸百姓带来的新变化更亲身参与河岸垃圾清理用双手守护清澈。
在给孩子们的课堂上“节水护河”成为必修课通过绘画活动让孩子们用五彩画笔描绘心中的洮河在创作中种下环保的种子结合专业知识向村民讲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探讨如何在发展中平衡生态保护。“洮河的美不仅在风景更在‘人人护河’的温暖循环。”实践队在总结中写道。
四、民生关怀:小事见初心,温情暖人心
实践的温度藏在细节里。在村委会筹备暑期辅导报名时队员们细心地贴好大字报、摆好长椅和饮用水耐心解答家长的疑问与78岁的张爷爷聊起过去的上学条件时默默记下“盼娃读书”的心愿更坚定了帮扶的决心为村里老人拍照留念将洗好的照片送到他们手中让笑容定格成永恒。
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架起了与村民沟通的桥梁。正如一位老人所说“你们来不仅带来了知识更带来了惦记。”
尾声:洮河之约,未完待续
十余天的实践转瞬即逝但学子们与卓尼的羁绊才刚刚开始。从文化传承到教育赋能从生态守护到民生关怀兰财学子用专业知识和青春热情为卓尼的乡村振兴贡献了一份力量。正如他们在总结中所说“这场‘洮河之约’让我们会带着收获与责任继续前行让青春的印记留在这片土地上也让更多人看见卓尼的美、参与卓尼的发展。”
洮河依旧流淌而关于成长与奉献的故事还在。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柯雯倩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