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将 “科技兴村” 作为重要抓手,推动数字技术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同时,针对夏季高温火险、汛期洪涝等自然灾害多发的特点,国家应急管理部等部门多次部署防火防汛工作,强调要 “科技赋能筑牢安全防线,群防群治织密防护网络”。在这样的背景下,“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成为高校发挥专业优势、服务基层防灾减灾的重要途径。
胡山北麓的横沟村,百余户人家依山而居,青瓦与翠峦相映成趣。然而,林区环绕的地理特点,使得高温天气下的火险、暴雨时节的汛情成为威胁村庄安全的 “双隐患”。近日,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智翼振乡” 实践队响应 “三下乡” 号召,带着智能技术走进这片山乡,以科技为笔,为乡村安全防护体系升级注入青春力量,既是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也为落实国家防火防汛政策提供了生动的基层样本。
党建共建:校村携手筑牢合作根基,搭建实践平台
此次实践活动的开展源于校村双方深厚的合作基础。5 月 15 日,人工智能学院党总支与双山街道横沟村党总支在横沟村举行党建共建签约暨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挂牌仪式,双方以 “科技助农”“人才培养” 为核心探索学校与乡村党建协同发展新路径。
双方还签署《党总支共建协议》,围绕 “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人才培养” 等方向通过定期交流、志愿服务等深化合作,推动党建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而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挂牌则标志着双方合作迈入实质性阶段,为此次 “智翼振乡” 实践队活动搭建了坚实平台。
双轨破题:“科技+人力”结合,谋划安全守护蓝图
7 月 20 日,实践队抵达横沟村后,立即与村干部在村委会会议室召开专题研讨会。会议以 “多元协同治理” 理念为指导,聚焦三大核心问题:一是林区面积大,人力巡查难以全覆盖;二是汛期地质隐患点隐蔽,传统排查效率低;三是应急响应流程不够清晰,易出现衔接漏洞。
7 月 21 日,针对首日研讨梳理出的问题,双方进一步细化方案,共同商议形成 “科技 + 人力” 双轨方案:
防火方面:划定 3 片重点林区,明确人力巡查每日 2 次,重点清理林下枯枝败叶;同时规划无人机巡航路线,每日正午高温时段飞行 1 次,捕捉火险苗头。
防汛方面:组织村民对 5 处已知地质隐患点进行定期标记更新;实践队安装 3 处水位监测仪,实时传输数据至村委会终端,预警河道水位变化。
应急响应:制定 “发现隐患 — 上报村委会 — 启动对应预案 — 处置反馈” 的闭环流程,明确科技预警与人力处置的衔接节点。
从林间杂物的清理规范到地质隐患的标记标准,确保人力排查工作有章可循;从应急响应的流程设计到智能监测的点位布设,保障科技手段能够有效发挥作用。每个细节的考量,都旨在实现 “既守得住传统防线,又拓得出科技维度” 的目标,为横沟村构建起全方位的安全防护网。
智能巡弋:科技赋能安全监测,提升预警精准度
实践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让科技为山乡安全防护“添翼”。在连续5天的集中巡山排查中,队员们每天清晨校准无人机 GPS 航线,划定的3条巡航路线覆盖全村1200亩林区,每条路线设置8个悬停监测点 —— 包括2处林下可燃物密集区和3处村民进山入口。正午12点至14点高温时段,无人机群分批次升空,实时回传画面至村委会的智能监测终端:终端屏幕上,林区热力图与高清影像叠加,一旦识别到超过38℃的异常热源或烟雾轨迹,系统会自动弹窗报警,并标记隐患点经纬度(精确至1米范围)。
这种智能监测体系的建立,实现了从“人力巡查”到“智能联防”的跨越,让安全防线从平面走向立体。从技术应用角度来看,这符合数字乡村建设中“智慧应急”的发展方向,通过智能技术的应用,提升了乡村应对突发事件的预警能力和响应速度,使安全保障的效率得到几何级提升,为横沟村的平安增添了双重保障。
足音叩山:汗水浇灌安全防线,夯实传统防护基础
实践队队员们带着工具,深入横沟村的山林之间,用实际行动夯实传统安全防线。他们俯身拨开齐腰的蒿草,将枯枝败叶归拢清运,消除易燃隐患,这一过程是对乡村安全治理中“预防为主”理念的践行,通过从源头清除风险点,降低火灾发生的可能性。 队员们还踩着湿滑的坡地,在沟壑交汇处插下警示标牌,让地质隐患点“亮明身份”。这不仅有助于村民提高警惕,也为后续的监测和治理提供了明确标识。他们的汗水浸透衣衫,脚印遍布山道,每一步都承载着守护山乡安全的责任,用青春的力量为横沟村的安全防线增添了坚实保障。
社区服务:青春志愿同行,美化乡村环境
除了安全防护工作,实践队还积极投身社区服务,用行动践行志愿服务精神。队员们分成多个小组,拿着扫帚、抹布等工具,对村委会广场、村主干道两侧、老年活动中心等公共区域进行全面清扫。他们清理路边的垃圾杂物,擦拭宣传栏和公共座椅,规整散落的健身器材,还帮助几位独居老人打扫了院落卫生。
这些看似平凡的举动,不仅让社区环境变得整洁有序,更像一股暖流涌入居民心中。队员们用汗水诠释着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的志愿服务精神,用实际行动拉近了与社区居民的距离,让志愿服务的种子在乡村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锦旗寄情:双向奔赴的认可与温暖
实践队临别之际,村委会将一面鲜红的锦旗送到队员们手中。双方明确长效合作机制:依据高温红色、暴雨蓝色及以上预警,无人机专项巡航随时启动(高温时段加密至每日2次,暴雨后24小时内完成隐患点复查);每月1次线上技术交流,队员远程指导设备操作并优化预警算法;每季度队员回村检修校准设备,同步更新《安全防护手册》。
这面锦旗,是对实践队以科技筑牢安全防线(无人机巡航防火、水位监测仪防汛)的肯定,也是对队员们用行动传递温情的铭记。它不仅是荣誉,更是校村情谊与“科技+人力”模式的见证,为实践队深耕乡村服务埋下希望的种子。
“智翼振乡”实践队的行动,让青春的力量与科技的智慧在横沟村碰撞融合。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高校学子服务乡村振兴的担当,为乡村安全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虽然这段实践岁月终将成为记忆,但那些被智能技术点亮的平安时刻,那些用青春脚步丈量的守护之路,将永远是横沟村乡村振兴画卷中一抹鲜活而深刻的底色,也为其他乡村的安全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徐嘉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