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纬间遇见流动的江南

发布时间:2025-08-02 13:4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潘亦宸   阅读 898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心得

苏州与上海同属吴地,都是吴文化圈重要的一部分。这两个地方共享江南水乡的生活习俗与精致典雅、含蓄内敛的审美取向,又有吴语的方言基础,却在非遗的传承上呈现出了不同的做法。例如上海将评弹吸收话剧元素,苏绣吸收了西洋绘画透视法。南京审计大学经纬创声实践小分队于7月18日至7月24日前往上海和苏州展开社会实践。探寻由苏州辐射到上海的非遗文化传承,将不同的推陈出新手段加以思考分析,从而反哺两地文化发展。

溯源:听评弹雅调,寻海派艺踪

7月18日至7月19日经纬创声实践小分队前往上海工艺美术馆、南京西路860弄1号乡音书院探寻上海国家非遗绒绣的发展脉络聆听评弹的江南风味。评弹对于长三角地区的人们而言,它是地域文化认同的符号;对于外地人而言,它是理解江南文化的窗口。它的式微无声控诉着方言艺术的生存土壤日益稀薄。评弹、绒绣等上海非遗都正面临存续挑战,需要更多人了解传承破除困局。保护传统文化不仅是留存技艺,更是守护一种理解世界的思维方式。后续经纬创声实践小分队集聚中华艺术宫从海派文化演变切入,通过聆听讲解员的讲解感受上海海派文化的萌芽、发展、停滞再至相对稳定的变化历程,增加成员们的信念感,也更加坚定了传承非遗文化的决心与魄力。

▲图为上海评弹团《白蛇传》演出照片

承习:传习指尖艺,绣染江南春

7月21日至7月22日经纬创声实践小分队先后前往了苏州刺绣博物馆、中国昆曲博物馆、苏州评弹博物馆亲身体验昆曲身段教学与苏绣刺绣针法。如何刺破传统的茧房,让古老丝线在当代焕发新生引发成员们的思考。现在需要的不是对抗机器的绣娘,而是驾驭机器的智者。让针线联通过去与未来,而非断裂。

▲图为苏绣体验照片

唤醒:海报扬文帆,非遗渡新潮

通过实地调研与亲身体验,成员们梳理江南文化脉络,围绕上海评弹、绒绣以及苏绣等苏州非遗文化设计了宣传海报。于7月20日和7月23日分别在上海豫园商圈、苏州平江路历史街区发放海报宣传非遗文化,用视觉与标语的冲击性尽可能的将信息辐射给更多的人,为沪苏两地的非遗文化贡献青春力量,书写当代价值。

▲图为上海豫园商圈海报宣传照片

成员们在近距离接触精湛工艺和经典艺术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产生强烈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当数字洪流淹没注意力,一张钉在巷口的海报,反而成了连接时空的锚点。希望经纬创声实践小分队可以成为非遗文化的实体超链接,在人们匆忙路过时,用一瞥之力唤醒文化基因。

撰文 | 潘亦宸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潘亦宸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3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