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23 日,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华育青禾”志愿服务队深入乡村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精心打造“科技创想·青春播报·农耕体验”特色课程体系。老师们创新开设“乡村小主播”训练营,培养孩子们用新媒体讲述乡土故事;引入VR虚拟现实技术,指导孩子们动手制作VR眼镜,以科技视角探索现代农业;带领乡村少年走进田间地头,开展沉浸式农田认知实践。这一系列融合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教学实践,既传承了乡土文明,又为乡村教育注入了创新活力,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助力乡村振兴的使命担当。
拼模块瞰星河
图为孩子们正在制作AR眼镜图为孩子在课堂上体验AR眼镜
组装VR眼镜时,孩子们用尺子仔细测量纸板,每一道折痕都是对光学原理的初次探索。当凸透镜卡入预留的圆孔,原本模糊的手机画面突然在眼前清晰起来——这种奇妙的视觉变化,让孩子们第一次感受到科技的神奇。胶水粘合接缝的工夫,有孩子发现镜片距离需要反复调试,就像成长路上那些需要耐心调整的小差错。当熟悉的教室透过镜片变成虚拟太空舱,当数学课上的焦距知识变成手中可触摸的滑轨,高科技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纸板上歪歪扭扭的修改痕迹和最终成型的眼镜,都在讲述着:创造的过程比结果更珍贵。
童声韵传乡音
图为孩子们进行直播练习
“同学们,镜头就是你们的眼睛,话筒就是你们的嘴巴。”在华富村的“丫江小集”直播间里,老师们正指导孩子们进行直播实训。十四岁的龙隽帆第一次面对镜头,原本颤抖的声音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渐渐清亮起来;陈涵同学对着提词器练习直播术语,额头上渗出细汗,却坚持要把每个字都咬准……当夕阳把他们的身影拉得修长,稚嫩的解说声已与蝉鸣蛙声融为一体——这些带着乡音的新鲜报道,正通过短视频平台,让更多人看见乡村振兴的青春视角。
耕读行禾下梦
图为陈基权研究员讲解农田知识
在绿意盎然的农田课堂,胡老师与李老师化身 “乡土解密人” ,带领孩子们揭开家乡特色农产品的神秘面纱——华富椒。胡老师举起一簇火红的果实,“别看它个头小,微辣带甜的口感可是咱们餐桌的‘点睛之笔’!”孩子们轻嗅椒香,记录下它从育苗到风干的产业链故事。李老师捧起白玉丝瓜温润如玉的瓜身,“它像不像月光雕出来的?”通过对比普通丝瓜,孩子们发现其肉质更绵软清甜,成为高端市场的“明星”。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陈基权研究员与林谦博士带领学生走入乡土为孩子们讲解了汉麻、帝王菜等家乡农产品。这堂农田认知课以乡土农产品为纽带,将文化传承、科学启蒙与产业思维有机融合,让青少年在感知家乡风物中厚植文化自信;通过"科学家+支教老师"的协同教学,构建起连接田野、实验室与未来的教育桥梁,为乡村振兴培育兼具乡土情怀与科学素养的新生力量。从纸板VR眼镜里探索浩瀚星河,到直播镜头前传颂乡音袅袅,再到田间地头解码农业密码,老师们用智慧与热情搭建起一座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教育桥梁。孩子们指尖沾满的胶痕、话筒里跃动的乡音、记录本上工整的农事笔记,无不印证着这场实践的教育价值——它让科技扎根泥土,让文化薪火相传,更让乡村振兴的种子在少年心中生根发芽。这场青春与乡土的“双向奔赴”,既是新时代青年责任担当的生动诠释,更为乡村教育创新提供了充满活力的“中南方案”。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崔钥茼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