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兰州交通大学文学院“同言语 共复兴”暑期社会实践团11名师生深入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大红沟镇红沟寺村,开展为期一周的推普实践活动。团队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为核心,书写青春助力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
说好普通话 乡村振兴的“新农具”
群山环抱的红沟寺村聚居着藏、土、蒙古、满、汉等860余名村民。实践团穿行村巷,对25个家庭开展三代人语言能力调研,绘制出鲜活的语言生态图谱:老龄群体依赖方言,中年务工人员普通话流利度不足,青少年已成为普通话使用主力。“以前卖黄芪要和客商比划半天,现在年轻人用手机视频直接谈订单,普通话就是新农具!”这句感慨精准定位了推普工作的着力点,道出了推普对乡村振兴的关键价值。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村中做普通话调研
红色学堂炼基因 推普浇灌“团结餐”
在古浪战役纪念馆,实践团师生凝视弹痕累累的文物,于遗址齐诵《七律·长征》;在“红色私塾”与返乡大学生村干部共话初心;更创新编排锅庄舞口诀“摆手如云朵相牵挽,踏脚似群山相连绵”,实践团带领青少年在舞步中感悟民族团结。这种沉浸式参观体验,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扎根心田。
图为实践团参观古浪战役纪念馆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学生们一起跳锅庄
非遗手艺活 文化传承的“接力棒”
开设“非遗小课堂”,播放科普视频,让孩子们动手绘制青花瓷、制作铜奔马冰箱贴。实践团独创“非遗体验四步法”:习语金句强根基、锅庄舞促交融、普通话揭秘技艺、童声朗诵活态传承。在实践团的指导下,藏族孩子可以用标准普通话讲述非遗故事,古老技艺焕发出新生机。
图为实践团成员带领学生一起学习习语金句
图为实践团成员用玩具展示京剧变脸
吟诵经典诗词 解码理学的“神奇钥匙”
实践团联合天津大学“天祝天大”实践队打造“诗词理学”云端课堂,以《望天门山》《石灰吟》等经典诗词为载体,巧妙解读物理学参照物、化学变化、地理气候、光学折射等科学原理,点燃学生探索热情。当地中学生刘萌直呼:“古诗词里藏着生物密码!”这种文理融通的教学,为推普注入跨学科内涵。
图为与天津大学郑东爱心社联合打造“诗词里的理学”云端课堂
触摸钢铁脉络 强国梦想的“筋骨脊梁”
实践团邀请校友、中国铁道博物馆孙旭捷副研究馆员开设“云端博物馆”课程,带孩子们“云游”中国铁道博物馆,生动展现中国铁路自主创新的壮阔史诗,重点讲述兰州交大攻克青藏铁路永久冻土的动人故事。实践团精心设计“铁路之谜”互动环节,激发当地学子强烈兴趣,点燃了交通强国的梦想。
图为中国铁道博物馆校友线上讲解“中国铁路发展史”
实践团发放推普手册200余份,建立“天祝童梦”线上辅导群和“天祝之声”咨询群,构建长效服务机制。离别时,曾羞于开口的藏族女孩刘婷婷举着AI“医生职业照”坚定地说:“将来,我要用普通话给草原群众看病!”——这是推普成效的最佳注脚。
图为实践团与红沟寺村学生合影
这场青春实践让普通话成为打开致富大门的“金钥匙”,让红色故事化作滋养心灵的“营养餐”,让非遗技艺变身传承文化的“接力棒”。兰州交通大学“同言语 共复兴”暑期社会实践团已接力持续推普5年,他们用专业知识浇灌乡村振兴沃土,不仅搭建起语言沟通的桥梁,更探索出高校服务乡村的新模式。当藏族女孩刘婷婷举起“医生职业照”的那一刻,推普的种子已在民族地区生根发芽,正绽放出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希望之花。
文/张明琪
图/文学院“同语言 共复兴”暑期社会实践团
初审/孙英
复审/勾刘晓慧
终审/王耀东
校对/张明琪
来源/文学院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明琪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