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7日讯(通讯员:黄嘉琪)七月的长沙莲花镇,热浪裹着稻香扑面。蝉鸣不息,山野在暑气中浮动。近日,湖南财政经济学院经济学院的星辰志愿队,带着对“数字乡村”的好奇,踏进中联智慧农业基地。没有预想中的挥汗如雨,这里只有高效运转的静谧,未来农业的图景悄然铺展。
基地工程师田老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他正是这未来图景的描绘者之一。他介绍道,为响应国家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战略号召,中联智慧于2020年创立中联智慧农业,其肩负着探索“智慧农业+智能农机”双轮驱动模式的重任。
调研中,工程师田老师志愿者们揭开了智慧农场的运行密码。依托“天、空、地、人、机”五位一体的数据采集体系,农场能实时监测田间小气候与作物长势。收集到的数据经过智能算法的‘消化’,就能生成精准的决策指令。“数据分析后,无人机就能‘按需’精准施肥,真正做到‘哪缺补哪、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田老师介绍,作为中联智慧农业的核心技术,精准作业通过五位一体的智能系统,实现农资投放、田间操作的厘米级精准控制。它不仅显著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与效益,更通过减少化肥农药的盲目使用,有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绿色化、可持续发展。
▲图为田老师带领大家查看稻谷状态 荣嘉怡摄
智慧农业,是赋能而非取代:它绝非让农民“下岗”,而是赋予他们强大的“新农具。它降低体力门槛与经验依赖,让大家“会种田、种好田”的愿景不再遥不可及,为“谁来种地”的忧虑点亮希望。希望,在科技沃野升腾。离开时,夕阳为沉甸稻穗镀上金边。这光芒,既映照传统辛劳,更闪耀科技带来的崭新希望。中联的实践,生动注解“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让经济学学子真切看到:科技如何将“端牢饭碗”的宏愿,化作田间精准的绿色操作。
此次调研让队员们深刻了解到智慧农业在当今时代的优势,中联智慧农业以精准作业破解传统种植难题,用技术打破传统种植壁垒,让“会种田、种好田”的愿景照进乡村,为农业数字化,智能化注入鲜活动能,也让青年学子,透过无人机掠过的绿浪,无比清晰地看到了科技赋能三农的壮阔前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嘉琪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