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4日讯(通讯员 刘有康)2025年7月15日至20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行走学党史,守护中国红”实践团队开启东北地区红色寻访之旅,以沈阳、长春、哈尔滨三座城市为坐标,参观了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沈飞航空博览园、长春革命烈士纪念馆等红色景点,循着革命先辈的足迹走进红色地标。此次实践旨在通过实地探访、史料研读与群众交流,让青年学子在触摸历史温度的过程中,深刻感悟抗美援朝精神、东北抗联精神等红色基因的时代内涵,以青春之力传承英烈之志。
7月15日,实践团抵达沈阳,这座镌刻着抗美援朝英雄史诗的城市,成为实践团东北之行的首个深刻印记。走进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松柏苍翠、庄严肃穆,仿佛穿越时空,与七十余年前浴血奋战的英烈们隔空相望。园内,一座座墓碑静静矗立,碑上的名字与生卒年月虽简,却承载着保家卫国的厚重历史。队员们步入园内展馆,泛黄的照片记录着战火纷飞的岁月,锈迹斑斑的武器见证了浴血奋战的瞬间,战士们的家书中满是对家国的眷恋与无畏……这些革命文物共同拼凑出先烈们的精神图谱,让历史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队员们也深刻认识到作为青年学子,不仅要铭记历史,更要将这份无畏与担当融入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用行动传承英烈精神,不负时代使命。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7月16日,实践团奔赴沈飞航空博览园。作为中国航空工业的摇篮,沈飞见证了新中国航空事业从无到有的辉煌历史。步入主展馆,讲解员娓娓道来共和国航空工业在物资匮乏年代奋起的故事,当讲解到顾诵芬院士为攻克颤振难题,三度冒险乘试验机升空时,实践团成员们神色凝重,深刻体悟到“忠诚奉献、逐梦蓝天”的赤诚分量。移步至歼 -15“飞鲨”展台,战机雄踞模拟航母甲板,气势摄人。队员们轻触机身蒙皮,似能感知它搏击海天的脉动;走到室外展坪上,罗阳同志塑像前“航空报国”四字沉静肃穆。队员们伫立凝视,深切领悟到几代航空人的坚守与付出,以及航空精神所体现的爱国情怀、创新意识和艰苦奋斗作风,正是当代青年需要传承和发扬的宝贵品质。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沈飞航空博览园
7月17日,实践团抵达长春,前往长春革命烈士纪念馆。进入纪念馆园区,队员们立刻被广场中央矗立的革命烈士雕像吸引了目光。身着军装的烈士塑像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无声传递着革命先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步入纪念馆内部,丰富的展陈通过油画与文字等形式,将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生动铺展在队员们面前。队员们在此驻足良久,深刻体会到革命烈士们以生命践行的“人在阵地在”的誓言。离开纪念馆后,实践团来到不远处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前。高耸的纪念碑庄严肃穆,碑身正面是“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绕碑而行,底座上的浮雕生动再现了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时期的英雄场景。站在碑下仰望,仿佛能听见历史的脉搏——那是先烈们冲锋的号角,是为民族解放而拼搏的壮志。队员们经过此行,真正体会到了何为“来之不易”,这份从历史中汲取的力量,已经融入每个队员的心中。
▲图为实践队员在长春革命烈士纪念馆前合影
7月18日,实践团来到了东北沦陷史陈列馆,入口处"勿忘国耻"的巨幅题词为整个参观定下了基调。展览以丰富的历史文物、详实的档案资料和生动的场景复原完整呈现了1931年至1945年间东北地区的苦难历程。在“沦陷岁月”展区,泛黄的户籍档案、被掠夺的资源清单等展品无声地诉说着殖民统治的残酷;在“浴血抗战”展区,多媒体技术和实物展示相结合的方式让队员们重温了东北抗日联军的英勇事迹。"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结束语为参观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参观结束后,队员们纷纷表示,这次参观不仅加深了对东北沦陷史的认识,更增强了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东北沦陷的苦难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警醒后人。大家深刻体会到民族的尊严需要用热血与抗争来捍卫,作为当代青年,要像守护生命一样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用专业所长为国家发展添砖加瓦。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东北沦陷史陈列馆
7月19日上午,实践团抵达哈尔滨,步入东北烈士纪念馆。这座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一曼街的建筑,前身是日伪时期的伪警察厅办公楼,如今陈列着无数珍贵文物与资料,静静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又悲壮惨烈的历史。步入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庄严肃穆的“无名英雄”塑像,馆内陈列清晰展现了从“九一八”事变起东北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经历的苦难与抗争:赵一曼烈士“誓志为人不为家”的绝笔,字字泣血,尽显革命意志与爱国情怀;八位女战士毅然投入乌斯浑河冰冷的激流,用年轻生命诠释了“宁死不屈”的磅礴气节。这种直面历史的精神洗礼,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革命烈士们用生命诠释的精神,正是当代青年最需要传承的宝贵财富。
下午,实践团前往哈尔滨工程大学开展交流活动。本次交流围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开。队员们通过图片、视频和PPT汇报,详细展示了东北路线实践中收集的抗战史料、寻访的英雄故事以及对红色精神的理解。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师生代表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历程,用一个个科研案例诠释了“兴船报国、强海卫疆”的使命担当。两校师生围坐交流,从抗战时期的浴血奋战到新时代的科研报国,从先烈的精神信念谈到青年的责任担当。不同学科背景下,“报国”二字始终是共通的底色,红色精神在思想碰撞中越发清晰。
▲图为实践队员在东北烈士纪念馆合影
▲图为实践队员与哈尔滨工程大学师生交流
7月20日,实践团来到了最后一站——侵华日军第731部队罪证陈列馆,在这片承载着沉重历史记忆的土地上,直面侵华日军的暴行铁证,深刻体悟历史的警示与和平的珍贵。
步入陈列馆,队员们立刻被庄重而压抑的氛围包裹,馆内的每一件展品、每一段史实记录,都如同一把利刃,划破历史的迷雾,将731部队在侵华期间进行的细菌实验、人体解剖等反人类罪行清晰呈现在眼前。从锈迹斑斑的实验器具,到受害者遗留的物品,再到详实的文字记载和影像资料,无不诉说着那段黑暗岁月的残酷与屈辱。队员们神情凝重,认真观看每一份史料,在罪证面前,大家的愤怒与痛心溢于言表,更对无数无辜受害者深感痛惜。这段屈辱而沉重的历史,让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勿忘国耻”并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烙印在民族记忆中、需要代代铭记的警示。
此外,实践团还对其他参观人员开展了问卷采访和调查。其中一位游客感慨:“我每次来都有新的触动,先烈们的勇气和信念,值得一代代人铭记。”真挚朴实的话语,让队员们深受触动,也更坚定了当代青年要成为革命精神的传承纽带的信念。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其他参观人员
此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行走学党史,守护中国红”实践团队的东北之行,从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英烈追思到沈飞博览园的航空报国情怀,从长春革命纪念馆的初心感悟到哈尔滨东北烈士纪念馆的使命传承,最终在731部队罪证陈列馆的历史警示中落下实践行程的帷幕。6个红色地标串联起的,不仅是一段段刻骨铭心的历史记忆,更是一代代中国人血脉中流淌的精神密码。
行程虽毕,传承不止。实践团成员们带着这份在行走中淬炼的信念与感悟踏上归途,而红色精神的种子已在心中生根发芽。这份历经历史浸润、经实践打磨的精神力量,终将转化为青年一代奋勇向前的行动自觉,激励着他们在各自的赛道上续写使命担当,让革命精神、报国情怀、和平信念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持续闪耀,照亮民族复兴的前行之路。(撰稿:徐晨希)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有康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