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的核心要求以及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关于“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具体部署,新“韩”路实践团队于七月盛夏深入潮州市潮安区归湖镇,围绕河流保护、畲族文化传承、乡村发展三大主题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从办公室的政策解读到溪畔的实践行动,从文化馆的文化溯源到村落的发展探访,队员们用青年视角解码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用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在韩江两岸的沃土上,留下了新时代青年参与基层治理的奋斗印记。
护江行动:从基层调研到科技赋能,共筑韩江防线
新“韩”路实践团队的护江行动首站便走进归湖镇办公室,与当地河流负责人展开深度对话,揭开基层治水的“毛细血管”运作机制。交流中,团队了解到归湖镇已构建起精细的网格化监管体系:以村为单位划分治理网格,每村配备专职河流管理员,村书记兼任河长,承担定期巡逻与水系情况上报职责;依托实时更新的河长系统,后台可动态监控流域状况,发现垃圾杂物等问题后第一时间调度清理,确保河流常态清洁。谈及治理瓶颈,工作人员直言“村民环保意识不足”是突出难题——部分村民对河道保护的重要性认知模糊,仍存在随意丢弃垃圾等行为。为此,镇里一方面常态化开展环保宣传教育,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污染危害;另一方面通过“以行动带意识”,组织志愿者定期巡河,用实际行动带动更多人参与。
关于长效治理规划,当地正探索“巡河驿站 + 全民参与”模式:在驿站设置归湖水系图、制度公示牌等载体,向群众直观科普流域概况与治理知识,既吸引村民参观了解,也鼓励大家主动加入巡河队伍,逐步形成“政府引导、群众接力”的治水氛围。
▲图为新“韩”路实践团队与归湖镇河流负责人合影(许斯淮供图)
带着访谈中的思考,团队沿韩江支流凤凰溪开展实地巡河,亲手捡拾岸边垃圾,对溪岸进行清理。这场实践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基层护河工作的日常强度,也亲身体会到“河流保护没有旁观者”的现实意义。
后续探访的潮州供水枢纽与粤海水务,展现了流域治理的 “科技纵深”:通过工作人员的讲解,队员们了解到枢纽在水资源配置与供水安全保障中的关键作用,体会到水利工程的“民生温度”;粤海水务机房内跳动的数据与高效运转的设备,构成了城市水务保障的硬件支撑。从基层网格的“绣花功夫”到枢纽工程的 “科技赋能”,队员们清晰看到韩江保护的完整生态链——既需要制度保障与技术支撑,更离不开每一个人的自觉守护。
畲族寻踪:触摸文化根脉,传承千年智慧
归湖镇碗窑村,这座藏于凤凰山脉的畲族古村,是团队探寻文化传承的重要站点。走进畲族文化馆,500余件老物件静静诉说着族群记忆:火笼的竹编纹理里藏着冬日的温度,市篮的细密编织中显着手工艺的精巧,凤凰装的银饰叮当里映照着图腾崇拜。队员们在断碑残垣与鲜活民俗中,拼凑出畲族文化的完整图景。“食甜茶”的婚俗里,砂糖溶着敬重与祝福;祭祖舞蹈的每一个动作,都是与先辈的跨时空对话;凤凰图腾的每一处细节,都承载着勇敢坚韧的民族精神。团队不仅记录下这些文化符号,更走进归湖中心幼儿园,将畲族故事、服饰美学、乌米饭习俗转化为孩童可感知的启蒙课程。通过粘土捏制乌米饭、模拟竹竿舞等互动,让“山哈”文化在幼小心灵中扎根。此次寻踪,既为畲族文化留下了珍贵记录,更探索出“从娃娃抓起”的活态传承路径。
▲图为新“韩”路实践团队在归湖中心幼儿园与小朋友的合影(黄悦涵供图)
铺头新貌:见证乡村蝶变,书写高质量发展答卷
从贫困村到“绿盈乡村”,铺头村的蜕变是归湖镇乡村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团队漫步于这座枕水而居的村落,看古庙嵌瓷上的龙凤琉璃片在阳光下闪烁,听党建公园里篮球撞击地面的清脆声响。在村两委的带领下,铺头村以“党建红”引领“生态绿”,用溪石砌成的石篱圈起乡愁,用文化长廊串联起古今。队员们用镜头记录下这些变化:嵌瓷工艺与现代建筑的碰撞、打铁声与孩童笑声的交织、古渡石阶与亲水栈道的共生,每一幅画面都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鲜活诠释。
▲图为新“韩”路实践团队在铺头村与当地老人交谈(严子霖供图)
此次三下乡活动,新“韩”路实践团队以脚步丈量土地,用真心倾听民声。从韩江的碧波荡漾到畲族的银饰叮当,从铺头村的新旧交融到护江人的日夜坚守,队员们既见证了基层治理的成效,也感受到乡村高质量发展的脉动。未来,团队将继续带着调研成果与实践思考,以青年之力助力归湖镇绘就“生态美、文化兴、百姓富”的新画卷,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需要的地方。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广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