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山叠翠,洱海澄明。在云南大理古生村的十年振兴画卷中,一群扎根滇西沃土的青春力量格外醒目—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管理学院的学子们,秉承“守正出新 笃行致远”的校训,奔赴洱海之滨。将课堂所学融入乡村大地,从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考察的殷殷嘱托中汲取力量,在科技赋能的绿色蝶变中切身体验,于文化浸润的幸福图景里体悟乡情,与古生村同成长、共振兴。
思想领航铸魂—殷殷嘱托照亮振兴征程
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古生村考察,在“乡愁小院”留下谆谆嘱托。这深情的寄语,不仅照亮了古生村振兴的前行方向,也成为吸引青年学子投身实践的精神灯塔。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师生,沿着总书记的足迹走进古生村,在周保中将军纪念馆接受红色洗礼,将革命精神内化为守护绿水青山的行动自觉。他们组成“洱海清”青年环保宣讲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活泼新颖的形式,将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和“记得住乡愁”的深情嘱托,播撒到田间地头、农家院落,成为连接红色基因、国家战略与村民共识的青春桥梁。重访“乡愁小院”,这里不仅是村民的精神地标,也成了“三下乡”学子的思政课堂。师生们在此聆听李德昌讲述总书记到访的故事,感悟总书记为民情怀,更在参与环湖湿地维护、环保宣传等具体实践中,将“守护洱海”的政治自觉转化为“青春有为”的实际行动,让总书记的思想光芒在青年心中扎根,在实践中传承。
科技赋能增绿—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绿色蝶变
破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难题,科技是关键。通过参观科技小院,师生们了解到科技小院构建的协同农田面源污染减排与作物增值的洱海流域绿色高值农业新模式,如“双智五型”“绿色高值”等。还了解了洱海顺丰全域废弃物收集模式,实地参看了有机肥料成品、古生牌大米。此外,云南农垦集团的有机稻基地,也成为“三下乡”师生们了解现代农业产业链、参与“稻田+”等生态循环模式学习与实践的重要平台。师生们在“三下乡”实践中,亲身体验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田野上的落地开花,真切感受到科技增绿、科技富民的力量。这生动印证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辩证法则。于师生们而言,这一实践深刻揭示了:科技创新的根本锚点在于生态优先,见证村民因生态红利展露的笑颜重塑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价值坐标。
乡愁新生富民—文化浸润铺就幸福底色
古生村的振兴,谱写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全面振兴篇章。承载着乡愁记忆的百年白族古院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村民们积极响应乡村振兴的号召,在保护传统风貌的前提下,将祖传的老宅精心改造提升为独具特色的精品民宿。“宿在乡愁”从美好的愿景变为触手可及的现实体验,村民们在家门口就吃上了“生态旅游饭”,实现了文化传承与增收致富的双赢。借助科技小院,通过土地流转、建立农村合作社、吸纳老年群体等方式促进乡村振兴,增加村民收入。通过种田基地IP打造吸引游客,助力当地民宿发展。依托技术攻克,协调了经济发展与洱海生态保护的矛盾。在古生村,抽象的“乡愁”已升华为可感、可知、可享的现实图景,是青瓦白墙间流淌的文化自信,是村民脸上洋溢的民生温度,更是田野上跃动的青春力量,共同绘就了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人才聚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十年砥砺,初心如磐;青春作伴,振兴路宽。从总书记驻足凝望的“乡愁小院”到稻浪翻滚的智慧良田,从红色基因的薪火相传到科技兴农的绿色实践,古生村的十年答卷,深刻烙印着“三下乡”师生的青春足迹。师生们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在洱海之畔读懂国情民情,在躬身实践中增长才干,在服务奉献中坚定信仰。古生村的蝶变,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生动实践,也是师生们通过“三下乡”这一重要桥梁,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战略、将青春梦想绘入乡村振兴宏伟蓝图的成功缩影。
撰稿人:施德君
摄影:周粲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转载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慕涛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