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路东江筑梦非遗突击队:青春支教点亮河源留洞村非遗之光

发布时间:2025-07-19 22:3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余涛   阅读 1.4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2025年7月9日至18日,广州新华学院寻路东江筑梦非遗突击队(以下简称“突击队”)怀揣着期待与一丝忐忑,奔赴广东省河源市江东新区古竹镇留洞村,开展为期7天的“三下乡”支教活动。

出发前,不少队员心里打着鼓:“我们的课程孩子们会喜欢吗?”“短短一周,真能留下些什么吗?”然而,正是这14名队员,以“传承非遗,助力乡村教育”的坚定信念为核心,为村内28名留守儿童精心打造了非遗体验、素质拓展等课程。他们创新采用“支教+非遗传承”模式,不仅有效填补了乡村暑期教育的空白,更让宝贵的客家非遗悄然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种子,用青春的汗水与智慧,奋力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动人篇章。

图为寻路东江筑梦非遗突击队队员与当地村委合照。 杨爽 供图

一、初心如磐:以支教为桥,架起文化传承纽带

河源市江东新区古竹镇留洞村,依偎在东江之畔,是客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然而,因青壮年外出务工、教育资源相对有限,使得珍贵的非遗传承面临断代隐忧。突击队此行的核心目标,正是通过“教育+文化”的双轨并行,一方面为孩子们提供丰富多彩的暑期学习体验,另一方面深入挖掘本地非遗宝藏,让孩子们在快乐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

7月9日清晨,带着精心准备的教材和非遗工具,队员们踏入了留洞村。驻村第一书记朱骁竞同志携村委干部热情迎接了大家,他感慨道:“村里的孩子们暑假大多跟着老人,要么是放养状态,要么就抱着手机。你们能来教知识、传手艺,这真是件大好事,影响会很深远!”这份沉甸甸的期望,更坚定了队员们的决心。活动筹备阶段,团队就与村委会、当地非遗传承人进行了多次深入沟通,精准对接村内需求,最终设计出“基础课程+特色非遗”的课程体系。客家山歌《走遍江南古竹好》的学唱、竹编扇子的动手制作、东江水路歌歌词的书法教学……这些特色活动巧妙地将非遗融入日常课堂,让传承变得触手可及。

图为留洞村村干部与突击队队员开座谈会。 曾靖童 供图

二、实践赋能:用多元课堂,让非遗“活”起来

支教的日子忙碌而充实。突击队员们凭借丰富的课程设计和互动体验,让留洞村的暑期充满了欢声笑语与浓郁的文化气息。从教室到田野,从手工制作到成果展示,队员们用智慧和创意,努力让非遗变得“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这也成为本次活动最闪亮的特色。

图为朱骁竞同志为夏令营开营仪式致辞。 杨爽 供图

东江水路歌,承载着东江流域客家人对自然的敬畏与生活的热爱,是当地独特的非遗瑰宝。但其古老的曲调和方言歌词,对孩子们而言颇有距离感。队员们提前做足功课,向当地传承人虚心请教唱腔技巧,将晦涩的歌词细心标注拼音和释义,并创新地引入长笛进行伴奏教学,大大降低了学习门槛。

图为突击队小曾老师(化名)进行长笛伴奏教学。 麦江辉 供图

书法课堂上,则流淌着另一种宁静的文化韵律。“东江水,乐悠悠,那个处处青山楼外楼……”小老师们握着孩子们的手,一笔一画地引导他们书写东江水路歌的歌词。为了让孩子们在笔墨纸砚间感受非遗韵律,团队特意准备了毛笔、宣纸和简化字帖。

图为突击队叶子老师(化名)进行书法课教学。 杨爽 供图

图为孩子们认真写书法。 林诗杭 供图

队员叶子老师(化名)生动地讲解:“写‘浪’字时,捺画要像波浪一样起伏;写‘竹’字时,竖画要像竹子般挺拔。”孩子们专注临摹,体会着“字如其歌”的美感。课后,看着自己完成的作品,他们天真又认真地说:“老师说字里有歌,我要让画里有水,这样歌就不会干了。”这份童真的理解,让队员们倍感欣慰。

图为突击队小鱼老师(化名)跟优秀作品合照。 杨爽 供图

竹编课的现场更是热火朝天。小老师们耐心教授四种基础编法,引导孩子们一步步编织出扇子的雏形。半小时后,孩子们纷纷高举着自己完成的作品——虽然可能歪歪扭扭,却是完整的竹扇,兴高采烈地跑向镜头,脸上洋溢着无比灿烂的笑容和自豪感。队员七号老师(化名)课后分享道:“看到他们举着扇子冲过来那一刻,所有的辛苦都值了。那种纯粹的成就感和快乐,是书本里找不到的。”

图为七号老师(化名)讲解竹编课程。 李宇佳 供图

队员们还利用课余时间走村入户,拜访村中长者,用心收集整理了多个鲜活的客家非遗故事。“我们想用孩子们能听懂、能记住的方式,把这些根脉里的故事讲给他们听,让他们记住自己的‘根’在哪里。”队员小武(化名)如是说。

图为突击队队员走访村里老人。 武文惠 供图

在传统非遗之外,团队还巧妙融入了现代科技元素。“我想当医生,给别人治病!”“我要开飞船去月亮上,当宇航员!”7月15日的“AI筑梦”课堂上,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分享着自己的理想。这堂特色课充分发挥了队员们的专业优势:他们悄悄为每个孩子拍下笑脸,记录下他们向往的职业,然后用AI绘画工具生成了“未来的自己”。当队员们将打印好的AI画像分发到孩子们手中时,现场瞬间爆发出惊喜的欢呼声。

“愿你们永远珍藏今天的梦想,勇敢地走向未来!”队员们的祝福在教室回荡。这节充满科技感与梦想色彩的课程,不仅让孩子们大开眼界,更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悄然埋下了“努力就能接近梦想”的种子。

图为小朋友们拿着AI生成的照片介绍自己的梦想。 李宇佳 供图

图为孩子们AI梦想照片合集。 张家仪 供图

7月18日上午,留洞村夏令营结营仪式温馨举行。家长们受邀前来,欣赏孩子们亲手制作的竹编、折纸、书法、黏土等作品,观看他们的合唱表演。孩子们自信地唱着歌,展示着自己编织的竹扇,构成了一幅幅温暖动人的画面。这场仪式不仅是对学习成果的检阅,更将非遗传承的纽带从课堂延伸至家庭,为“一代传一代”的良性循环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图为留洞村村干部、突击队队员与孩子们的合照。 杨爽 供图

三、青春担当:以初心致远,让青年力量扎根乡土

7月18日,支教活动在孩子们清澈的歌声与依依不舍的目光中圆满落幕。回顾这充实的7天,突击队累计授课42课时,收集整理非遗资料逾5万字,采访了超过5位非遗传承人。更重要的是,他们为留洞村留下了一套宝贵的“支教遗产”——包含课程视频、详细教案、生动非遗故事等,为村委会后续持续开展文化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持。

离别之际,队员们为每个孩子送上了手写的祝福信件。许多队员的眼眶湿润了。“刚来时,确实担心和孩子们有距离,怕自己做不好。”队员小杨(化名)动情地说,“但后来发现,只要你真心付出,他们就会用最纯粹、最热烈的感情回应你,那种信任和依赖,让人瞬间破防。”这场支教之旅,对队员们而言,远非单向的付出,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成长:从熬夜备课到从容授课的“教学蜕变”,从初次与村民沟通到灵活解决突发问题的“能力跃升”,从对非遗知之甚少到能哼唱山歌、动手编竹扇的“文化浸润”……每个人都在这片乡土上,完成了属于自己的必修课,收获了沉甸甸的“乡土学分”。

此次活动的成功,彰显了青年团队的三大担当:一是文化传承的创新者,打破“非遗高高在上”的刻板印象,让传统技艺融入青少年生活;二是乡村教育的补位者,用专业素养填补暑期教育空白,为儿童筑起温暖港湾;三是青年担当的践行者,以“接地气”的实践诠释“自找苦吃”的青春誓言,让理想在乡土中绽放。

撰文 | 余涛

图片 | 寻路东江筑梦非遗突击队

一审 | 麦江辉

二审 | 林诗杭

三审 | 吕洁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余涛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7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