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9日讯(通讯员 杨锦榕 闫鹏程)蝉鸣山海,夏意悠长。6月27日至7月2日,武昌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秭”在必行实践团队赴宜昌开展为期6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先后走访烈士陵园、屈原故里、三峡大坝、许家冲村、三峡移民博物馆、屈原镇及骚坛诗社等7处地点,在山水与史册间完成一堂“行走的思政课”。
在宜昌烈士陵园,团队向革命先烈敬献花篮,重温入党誓词。现场教学中,师生共同学习“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的重要论述,深刻体悟英雄精神的现实意义。
在屈原故里,成员们循着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足迹,参观屈原祠、诵读《离骚》,并围绕“家国情怀的当代表达”开展现场研讨,认识到家国情怀并非抽象概念,而是深入基层、服务人民的初心所在。
三峡大坝巍峨壮观。通过讲解员介绍与数据对比,团队了解到百万建设者十余年的艰辛付出,进一步理解“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也为后续思政课教学积累了鲜活案例。
许家冲村的“党员公约”“垃圾分类积分制”等基层治理创新举措,让师生直观感受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村干部分享的“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治理路径,为青年学子提供了可借鉴的基层经验。
三峡移民博物馆内,泛黄的老照片、锈迹斑斑的农具、写满离别话语的日记本,无声讲述着百万移民“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史诗。不少成员驻足良久,眼眶湿润。
在屈原镇,团队冒雨沿青石板路徒步一小时抵达屈原祠,拜访骚坛诗社守祠人黄家兆。这位年近七旬的农民诗人,60岁始执笔创作,带领诗社成员“农闲赋诗、农忙耕作”,以质朴诗句传承屈原文化。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神,令在场师生深受触动。
6天行程中,团队日均步行2万步,辗转7个实践点。白天调研拍摄,夜晚整理素材,撰稿成员常工作至午夜,剪辑组更通宵达旦。带队教师统筹全局、处理突发状况,全体成员各司其职,在高强度节奏中收获成长。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将思政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工程一线与历史现场,通过沉浸式体验与互动式教学,引导青年学子在基层沃土中读懂中国,于时代洪流中勇担使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闫鹏程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