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瓦有语,少年传声——宁工“双语文化寻根”实践队把千年祠堂讲给世界听

发布时间:2025-07-19 12:27   来源:大学生云报   阅读 6.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通讯员 汤子豪 陈灿)2025年7月7日,鄞州潘火街道东方丽都社区的假日亲青课堂里,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正在悄然展开。宁波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双语文化寻根”实践队以“中英融合”为钥匙,带领青少年解码祠堂背后的家风密码,让传统建筑从“沉默的标本”变为“活态的课堂”。

一场课堂提议引发的文化实践

“祠堂的牛腿木雕上,为什么刻着‘鲤鱼跳龙门’?”“梁枋上的蝙蝠纹样,在英文里该怎么解释?”一堂中国传统祠堂鉴赏课后,宁波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导师岑忻巧的手机上,不断跳出学生孔菲发来的问题。这位提出“中英课堂融合”理念的年轻教师,怎么也没想到,一次课堂上的教学尝试,竟催生出一场持续半年的文化寻根行动。

时间倒回至2024年11月,孔菲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突发奇想:“能否用双语解读中国传统建筑?”这个提议得到团队导师岑忻巧的支持。实践队迅速成立,10余名学生分头走进天一阁、鄞州东钱湖陶公村、利民村等20余处祠堂,用中英双语记录楹联匾额、雕刻纹样,梳理出《宁波祠堂文化双语图鉴》。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课堂提问(张昌昌摄)

“这块“诗书继世”匾额,英文翻译不是简单的‘Inherit Books’,而是要传递“通过教育延续家族荣耀”的深意。”学生陈灿在实践报告中写道。他们发现,许多祠堂楹联中的“耕读传家”“忠孝节义”等价值观,与西方教育中的“社区精神”“责任担当”形成奇妙呼应。

拆迁小区里的文化突围

7月4日,鄞州区潘火街道东方丽都社区假日亲青课堂内,实践队成员张昌昌正用全英文讲解走马塘村“中国进士第一村”的典故。台下,30名青少年时而皱眉思考,时而举手抢答,黑板上的中英对照词汇已写满三页。

这个2016年才建成的拆迁小区,住着曹隘村、妙胜村的原住民。社区党支部书记陈颖坦言:“孩子们对手机比对祠堂熟悉,很多老人想讲家史,却不知从何说起。”实践队选择这里作为成果展示首站,正是看中其“新社区承载老文化”的特殊属性。

在为期4天的实践课堂中,实践队设计了“三维解码法”:

建筑密码:用AR技术扫描祠堂照片,生成中英双语3D模型;

家训翻译:将"忠孝勤俭"等家规译为英文儿歌,配上走马塘航拍视频;

情景剧创编:学生自导自演《祠堂里的外交官》,讲述清代宁波商人用英语谈生意的历史。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与青少年共同演绎英文话剧(侯思琪摄)

“原来祠堂不是‘老古董’,而是我们的‘文化基因库’!”六年级学生陈律嘉在课后感言道。

从课堂到社区的文化共振

在实践队带来的《宁波祠堂文化双语手册》中,鄞州姜山镇的“甬上望族”陈氏祠堂被这样描述:“This ancestral hall, built in the Ming Dynasty, witnesses the prosperity of the Chen family, whose descendants spread across Southeast Asia through maritime trade.”(这座建于明代的宗祠,见证了陈氏家族通过海上贸易繁衍至东南亚的辉煌)

这种“双语+数字”的创新表达,让旁听孙子上课的68岁社区居民吴阿婆连连惊叹:“虽然我听不懂英文,但是孙子自信得读着翻译成英文的祠堂文化,这种课堂意义太深厚了!”

在东方丽都社区的实践课堂上,当实践队播放用AI技术复原的东钱湖忻氏祠堂全景图时,孩子们自发地跟着中英字幕哼唱起改编的家训儿歌。那一刻,千年祠堂文化与数字时代的表达方式完美交融,传统与现代不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文化长河中奔涌的同一股浪潮。这或许就是“双语文化寻根”的意义——让历史可触摸,让文化有温度,让传承成为一种自觉。

“文化传承不是复制古董,而是让传统活在当下。”导师岑忻巧说。更令人欣喜的是文化反哺效应。实践队发现,当青少年用英语向外国友人介绍祠堂时,他们反而更深入理解了自己的文化根脉。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与假日亲青课堂合影(侯思琪摄)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0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