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华饮食文化的活化石,中式传统非遗糕点承载着千年技艺与民俗记忆。近日,武汉华夏理工学院商学院“循迹·糕香”实践队聚焦这一主题,以武汉武昌区汪玉霞等老字号为核心调研对象,同时对比襄阳西式糕点市场,通过门店走访、店员访谈、500份问卷及路人采访,深入剖析不同阶层消费者对非遗糕点接受程度的差异及其市场占有率,为非遗糕点技艺传承与市场化发展提供实践依据。
图1为汪玉霞店面招牌
7月17日,实践队队员张宇与龚锦睿走进武汉吉庆街“汪玉霞”门店,青石板路与木质柜台间,老师傅正手工揉制绿豆糕面团,“这道‘起酥’工序要揉够30分钟,机器代替不了”。通过店员的介绍我们了解到:门店每日特色糕点销量约200盒,60岁以上顾客占比40%,但年轻客群(18-30岁)近年因短视频传播增长15%,“端午前后卖得最好,一天能出600多盒,不少人说‘吃的是小时候的味道’”。调研中,一位白领坦言:“平时买西式蛋糕多,但端午一定会来买汪玉霞,这是家里的传统。”
图2为汪玉霞特色传统非遗糕点--绿豆糕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7月18日队员何宽在襄阳考察的西式糕点店——明亮的橱窗里,芝士蛋糕、慕斯杯主打“现烤现卖”,店员称“80%顾客是年轻人,美团订单占比60%,周末单日销量超200块”。一位00后消费者直言:“西式糕点口味多、包装好看,随手买了当下午茶,非遗糕点除了节日几乎想不到。”
图3为襄阳西式糕点店特色商品
调研数据显示,在武汉、襄阳两地糕点市场中,中式非遗糕点以32%的整体占有率,展现出与西式糕点(68%)分庭抗礼的独特韧性,且这种韧性在节日场景中尤为突出——端午、中秋等节点,非遗糕点市场占比升至58%,远超西式糕点的42%。“在汪玉霞看到老师傅用祖传铜模压糕时,突然理解为何非遗糕点能穿越百年,它的每一口都是文化记忆。”团队成员张宇在调研报告中写道,对比西式糕点的标准化生产,非遗糕点的“手工温度”是不可复制的优势,但“年轻人吐槽包装简陋、购买不便,说明我们需要用现代思维守护传统,比如开通抖音直播带货,把铜模工艺做成文创周边”。
图4为汪玉霞特色糕点--云片糕与烘糕 团队成员龚锦睿则从消费场景差异中获得启发:“西式糕点把自己定位成‘日常零食’,而非遗糕点多被当作‘节日专属’。我们在问卷中发现,若非遗糕点推出‘早餐小份装’‘办公室茶点款’,年轻消费者接受度能提升30%。传统不是‘老古董’,而是能融入生活的烟火气。”
负责对比分析的团队成员何宽补充道:“襄阳的西式糕点店靠会员体系、季节限定款留住顾客,但一位阿姨说‘还是米糕吃着踏实’。这说明非遗糕点不必模仿西式的‘快节奏’,可借鉴其‘精准触达’思维,比如针对上班族推送‘低糖非遗糕点’,针对家长推出‘亲子制糕体验课’,让不同阶层的人都能找到亲近传统的方式。”图5为团队成员何宽正在进行调查问卷发放
此次调研不仅以数据印证了非遗糕点在不同阶层中的接受度差异——其市场占有率虽在日常场景低于西式糕点,但凭借文化内核在节日消费中占据主导,更揭示出传承的关键:让“老味道”接上“新地气”。团队成员张宇认为:“调研的终点,是传承的起点。我们希望这些带着温度的数据和建议,能让更多‘老味道’走出街角巷弄,成为流淌在日常里的文化符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牛天泽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