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巴扎里的绿野课堂——石大学子融情五十三团传递“绿色生活”

发布时间:2025-07-19 12:09   来源:大学生云报   阅读 924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学子风采

正午的骄阳炙烤着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土地,空气里弥漫着孜然与炭火交织的浓烈香气。7月13日,正值五十三团一周一度的巴扎日,石河子大学农学院“绿色植保”乡村振兴促进团的队员们脱下沾满田土的工装,换上鲜艳的志愿服,一头扎进这沸腾的人间烟火。他们在烤羊肉串的滋滋声里品读民俗,在馕坑蒸腾的热浪中传递科技,将一场别开生面的“绿色生活科普课”搬进了千年丝路商脉跳动的脉搏里。

图为队员正在为赶巴扎的人们分发有关石河子的明信片并进行讲解

“亚克西姆塞斯(您好)!”队员们用现学的维吾尔语问候,瞬间拉近了与摊主的距离。在大叔的烤肉摊前,队员石岩一边记录着大叔翻转滋滋冒油的羊肉串的实况,一边向围观的乡亲们介绍石河子:“我们大学就在‘戈壁明珠’石河子,那里有全国最大的农业科技园区,也有和这里一样甜的瓜果!”金黄的烤包子刚出炉,队长何沛贤便捧着烫手的“萨木萨”,向好奇的老乡展示手机里石河子世纪广场的雪景照片和大学实验室的绿色防控研究场景。卖干果的大婶笑着接过队员们自制的校园风景明信片,“这上面的辽疆公园真漂亮,以后一定让我家孩子报考石河子大学!”

图为队员正在为商户讲解蟑螂的危害

团队精心设计的手绘明信片成为巴扎上的“抢手货”。印着军垦博物馆,周恩来总理纪念碑纪念馆和小吃八毛凉皮。小小卡片不仅传递着石河子风光,更将科技服务的纽带从田间延伸至市集。

在巴扎最热闹的十字路口,团队撑起的“绿色生活小站”被乡亲们层层围住。展台上,苍蝇拍、粘虫板与彩色图谱并列,一场关于“居家害虫阻击战”的科普正火热上演。

“大家看,这种红褐色小虫就是臭虫,专在床缝吸血;蟑螂带几十种病菌,最爱钻厨房死角…”队员石正阳举着宣传单讲解。队员雷巨晨用情景剧形式演示:手持花卉喷壶的“主妇”对着虚拟灶台边喷药边解说:“灭蟑不能用脚踩!卵鞘会扩散!该用胶饵‘点绿豆’,蟑螂回窝全毒倒!”笑声中,科学防治口诀深入人心。针对南疆常见的蚊蝇问题,团队推出“三清一防”口诀:“清积水灭孑孓(蚊幼虫),清垃圾断蝇粮,清死角除虫窝,装纱窗防入侵”。

“农药不是万能油,居家消杀讲科学!”队长何沛贤举着喷雾器提醒:“厨房喷药前一定收好碗筷!推荐大家用吡丙醚杀蚊幼,安全低毒;灭蝇用溴氰菊酯滞留喷洒,喷在窗框门缝就好。”

夕阳西沉,巴扎人群渐散。不远处,上午接受过指导的果农骑着摩托赶来,硬塞给团队老汉瓜:“大学生,巴扎上讲的防螨方法我记本子上了!老汉瓜拿去解渴!”

也许:当科普漫画被老乡郑重收藏,当实验室术语化作巴扎上的朗朗口诀,我们才真正读懂“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含义——这大地不仅是棉田梨园,更是这飘着烤肉香、响着都塔尔琴声的热土人间。”带队老师苏杰老师望着后视镜中远去的巴扎光影动情地说:“今天我们让植保科技‘赶了一回巴扎’。未来,我们要让科技扎根的脚步声,成为这片土地最动听的旋律。”

供稿:石正阳 何沛贤

供图:石岩 雷巨晨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