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2日至14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八桂同心·数寻印记”实践队深入广西崇左市太平古城、壮族博物馆、壶兴社区及驮卢镇花梨屯等,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七个一”实地调研活动。观察记录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学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与实践内容。
文物会说话:壮族文化述历史根基
崇左市壮族博物馆作为全国首家地级市壮族博物馆,成为实践队探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印记的第一站。在馆内,实践队员结合壮族历史文化,向游客宣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重要性等内容,与游客共同从历史维度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在参观过程中,实践队成员们看着承载千年少数民族文化技艺的器物,循着一件件文物串联起来的少数民族历史发展轨迹,感受到了各民族共同创造历史的深厚根基。
图为实践队在壮族博物馆参观学习壮锦技艺发展过程。梁惠珍 供图
非遗新演绎:民俗艺术中的精彩诠释
实践队在广西崇左文旅地标太平古城实地调研中发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表达的生动案例。《赤绸系山河》以高空绸吊为笔,勾勒出各民族同系祖国山河的壮美画卷。舞者凌空飞舞,红绸如血脉般将各族文化符号紧密相连。《火树银花》与《飞天火壶》中千度铁水化作漫天金雨,水火交融间,非遗打铁花技艺与现代特效完美结合,映照出各族群众并肩赏演的身影。这些表演不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诠释。
图为实践队与群众在太平古城观看非遗技艺表演《火树银花》。韦航 供图
社区共实践: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写照
在广西第六批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太平街道壶兴社区,实践队通过“理论宣讲与实践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七个一”实践调研活动,解码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创新实践。在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实践队员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宣讲,为30余名各族居民讲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内涵。并齐唱歌曲《爱我中华》,以嘹亮的歌声表达人民群众对国家繁荣、民族团结的真挚情感。实践队在调研中了解,壶兴社区通过打造“三月三”歌圩节、民族语言角等特色平台,构建起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日常图景。实践队采访工作人员并采集到的“民族团结微故事”,既有邻里互助的暖心瞬间,也有文化互鉴的生动案例。同时,社区“壶城印迹”历史文化展厅通过安远门、朝阳门的老照片与社区新貌的今昔对比,让居民直观感受民族团结进步的历史传承,增强了“我们都是社区建设者”的认同感,实现了文化浸润与历史教育的深度融合。
图为实践队在壶兴社区开展理论宣讲。黄秉莲 供图
文旅展新篇:少数民族村寨的乡村振兴样本
驮卢镇花梨屯被评为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活态博物馆。随着屯长何文军带领队员们深入考察,其建筑艺术生动诠释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团结理念。花梨屯的建筑风格是壮族传统干栏式结构与青砖黛瓦的巧妙融合,具有浓郁的壮族传统建筑风格,传统建筑占村庄建筑总面积的比例为90%。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建筑特色,队员们直观感受到各民族在长期聚居、深度融合中的生活智慧。屯中央保存完好的清代三进式祠堂,是由全屯村民自发修缮的公共建筑,更是村民开展集体活动的重要场所,成为全村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阵地,更令队员们惊叹的是,光绪年间的“司马第”牌匾仍保存至今,见证了边疆村寨绵延百年的团结传统,每处细节都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立体教科书。如今的花梨屯正探索“文化传承+乡村旅游”的文旅发展路线。依托左江碧水、青山叠翠的生态优势和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致力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态文化旅游基地,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图为实践队与何文军屯长、守匾人的合影。王涛 供图
此次调研实践队成员们深刻体会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大家表示要将所见所闻转化为青春力量,争做民族团结的践行者,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实践队将继续用脚步丈量边疆,贡献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学子的青春力量。(通讯员 覃海欣 梁惠珍 王涛 黄峤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覃海欣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