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时值七七事变爆发八十八周年纪念日,外国语学院“语翼赣鄱红 青春薪火传”暑期社会实践队怀揣敬仰之心,走近广昌县高虎脑战役纪念馆。在这中华民族共同铭记国殇的历史时刻,队员们沉浸式走进这段浴血奋战的的烽火岁月,聆听着高虎脑战役的英勇故事,在陈列的文物、照片、史料中触摸这片红土深处的历史脉搏,在1934年的历史回响中汲取奋进力量。
血色丰碑:在历史中感悟民族抗争的沉重底色
忠骨长眠高虎脑,热血映红长征路!高虎脑战役,作为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中最惨烈的阻击战,是红军战士与广昌人民用生命和鲜血谱写的壮烈诗篇。纪念馆内陈列的重击枪是当时红军在战场上缴获国民党的武器,也是战士们用过的最好的武器之一。讲解员向队员描述红军是如何利用简陋的工事,在军事力量悬殊、装备弹药匮乏的绝境中以血肉之躯顽强阻击数倍于己的国民党精锐部队的悲壮故事。4780名中央红军将士和数百名广昌苏区干部群众的鲜血洒在了高虎脑这片红色土地上。中央红军和广昌苏区人民用热血浇筑的历史丰碑,永远耸立在老区人民的心中。
▲图1为队员们认真聆听高虎脑战役的激战历史郭雨轩摄
▲图2为队员们仔细观摩高虎脑战役敌强我弱时红军战士常用武器——大刀郭雨轩摄
青山忠骨:在纪念碑前庄严许下青春誓言
肃穆的烈士纪念碑巍然驻立、直指苍穹。高虎脑战役与数年后的卢沟桥事变虽战场不同,但同频共振,都是中华民族在危亡关头不屈抗争的壮烈序章,是民族精神血脉的奔涌。带着庄重与哀思,实践队整齐列队,向长眠于此处的革命英烈深深鞠躬,表达无限追思与崇高敬意。队员们自觉握起右拳,重温入党誓词,铿锵誓言穿越88年的时空,与当年红军的呐喊、与卢沟桥畔守军的怒吼交织在一起,宣示着新时代青年赓续红色血脉、矢志报国的坚定信念。
▲图3为高虎脑红军烈士纪念碑郭雨轩摄
重走鏖战路:在崎岖山路上体悟信念如山
为深刻体会红军将士的奋勇精神,队员们顶着炎炎烈日沿着当年红军布防的崎岖山路,徒步攀登至高虎脑顶峰。通过亲身体验红军在敌人飞机大炮子弹的狂轰滥炸下,如何负重行军、抢筑工事、坚守阵地的艰难困苦。这座山,海拔406米,山形酷似昂首蹲坐的猛虎 ,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塞,在第五次反“围剿”期间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越往山上走,历史的厚重感就越发浓烈,曾经红军所挖的战壕、掩体工事遗迹及弹坑,已成为斑驳的痕迹,也是当年那场激战的无声见证者。遥想当年,彭德怀、杨尚昆率领的红三军团,在装备悬殊的情况下,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与国民党军队展开殊死搏斗。战士们浴血奋战,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他们用生命捍卫着这片土地,为中央主力红军和中央机关的战略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空手爬山都气喘吁吁,红军前辈们要在枪林弹雨中扛着弹药物资、伤员们上下奔袭,他们的坚毅热血、无畏牺牲实在令人难以想象!”队员们擦着汗水不禁连连感叹,每一步攀登都是对“革命理想高于天”信念力量的深刻体悟。
▲图4为队员们一路而上,重走鏖战路黄慧贤摄
践悟责任感:铭记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站在山顶,队员们瞻仰威严的革命石碑,俯瞰广袤的大地和郁郁葱葱的山林。心中激情翻涌,感受着曾是硝烟弥漫、尸横遍野的战场,红军战士们在这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如今,硝烟早已散去,但他们的精神却永远铭刻在这片土地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奋勇前行。大家眼含热泪的朗诵着《祝捷歌》,声音回荡山谷。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外语学子在七七事变纪念日这一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时间节点上了一堂刻骨铭心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党史教育实践课。通过倾听烈士故事,重温誓词,重走战场的方式深切体会到当今中国的和平与发展是如此来之不易。
▲图5为队员们成功登顶并自发喊起时任红三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刘志坚手书的《祝捷歌》郭雨轩摄
▲图6为带队老师为实践队员上“行走的思政课”陈萌摄
带队老师郭雨轩表示“要引导青年学子将苏区精神与全民族的抗战精神贯通起来思考,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队员们纷纷表示本次研学不仅是在追寻历史的足迹,更是在接受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要将对历史的感悟转化为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的强大动力。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以青春之责任实现无愧于时代的光辉业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业中贡献青春力量。
撰文 |罗易婷
图片 | 郭雨轩 黄慧贤 陈萌
一审 | 黄慧贤
二审 | 郭雨轩
三审 |彭志红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郭雨轩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